他凝神静看,发觉素帛上绘制之景是如此熟悉。
高门庭院石阶的缝隙间长满了随风摆动的椿草和萱草,映照着台阶上的纹饰。
松柏树荫之下端坐着一位和善夫人,慈眉善目,怀中抱着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肉嘟嘟的小手正吃力拿着一只布老虎撕扯玩耍。
妇人脚边坐着两个十岁上下的女娃娃,一手拿绣绷,一手拈着丝线绣针,聆听着妇人指导绣艺。
而略大些的一个男孩,则是踉踉跄跄的爬上树干,仔细掏出鸟巢中的幼崽和鸟蛋,眉眼飞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战利品。
一旁的石亭内一位捻须中年男子正督促着一位少年读书习字,耐心的指点着迷津。
诸葛亮捏紧帛边,微微颤抖,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是儿时的记忆,是在琅琊阳都的故宅中。
那时父亲教导大哥诸葛瑾习字读书,自己不过五岁,正是上蹿下跳,淘气的年纪。三弟诸葛均还是襁褓中被母亲宠爱的幼童。两个姐姐天真烂漫的穿针引线,互相打趣取笑绣花丑陋。
彼时父母安康,诸葛府内洋溢着祥和与安宁,没有后来的举家迁徙,颠簸流离之中命悬一线的遭遇。
那是回不去的美好,消散多年的心安,是深藏在自己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陡然间他眼眶红润,哽咽良久后,轻轻抚摸着素帛上美好的定格,再也不会消失不见。
心中无限感慨,书信往来中无意间提及到阳都的童年回忆,竟被玉台君牢记,还绘成画作,赠给自己作为生辰贺礼。
这个人正缓步走进自己的心里,将自己心中曾经破碎的地方慢慢缝合起来,不动声色的抚平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