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起,欢天喜地填写《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志愿表》。
别人选择志愿时,一会儿咨询老师,一会儿查阅招生指南,仔细斟酌,反复权衡,既想读好一点儿的学校,又怕志愿填高了落选。
王加根却显得非常轻松,填报也相当干脆。他在第一志愿栏填上“北京大学”,在第二志愿栏填上“清华大学”,在是否服从分配栏里填上“否”,就把表格上交了。
填完志愿回到家里,他谎称自己填的“省中专”。然后,就带上换洗的衣服和书籍动身了。坐汽车,转火车,又坐汽车,历经二十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来到了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在崇山峻岭中找到了一片红砖瓦房——他继父所在部队的家属住宅区。
见到母亲,加根才说明了此行的真实意图——他不是来河北度假的,而是来河北复读的。老马、白素珍、马杰、加枝、马红、马军和正呀呀学语的马颖都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这一大家人住的是三室一厅的砖墙瓦房。
独门独院,院子里种有豇豆、茄子、辣椒、西红柿之类的蔬菜,还有一个木板钉成的大鸡笼。屋里塞满了笨重的木器家具,上着红油漆,使得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屋子显得非常拥挤。尤其是木箱,大大小小十几个,最大的简直可以装下一头牛,也不知里面都锁着些什么宝贝。电器却很少,家里只有一台坐式收音机,连黑白电视都没有。
“四个孩子本来就够闹的,马颖出生后,家里就更热闹了。负担也更重。”白素珍见加根环视家里时眉心起了小疙瘩,这样解释,“再会好些的。今年你姐去北京上大学,十月份马杰也要去唐山上班,就剩三个小的和你了。你一心一意复习,别的什么都不用想。你爸刚涨了工资,我在酱油厂上班,每个月也有几十块钱。加上自己种的菜、喂的鸡可以贴补家用,供你复读一年完全没有问题。”
加枝打开两口大木箱,从里面搬出好大一堆复习资料,又把自己的听课笔记和作业本交给弟弟。
翻着五花八门的“习题集”“模拟题”“过关题”“疑难解答”,尤其看到姐姐做的一百多本课外作业,王加根非常惭愧,似乎找到了自己高考失利的原因。他只有一套编写非常粗糙的复习资料,课外作业只是在草稿纸上信手划划,就没有一个像样儿的作业本。
接下来,白素珍就带加根去部队子弟学校联系复读的事情。
校长看过王加根的高考分数条,二话没说,就答应接收他,并且主动提出,在学费方面可以给予优惠。
暑假尚未结束,王加根就开始到部队子弟学校复读班补课了。
在姐姐加枝的帮助下,他拟定了复习计划,并且把明年高考的目标锁定为“清华”“北大”。
白素珍看到儿子废寝忘食地擂学习,心里自然高兴。不过,她有时又提醒加根,注意劳逸结合,学习累了就休息,还要适当干一些家务事。拖地呀,洗碗呀,浇菜水呀……能干的,都应该干,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莫让马红帮忙洗,免得外人看见说闲话。
“你姐姐就是在这些方面不注意,一天到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写字,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就说我偏心,把马家的孩子当奴隶使,让自己亲生的孩子考大学。有人甚至在马杰面前挑拨,说他之所以读书时学习成绩不好,是家务事做得太多了。”
王加根真的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复杂。
白素珍又说,加枝时常与马红吵架。每逢这个时候,她就把加枝关在房里死打一顿。老马见此,又会去狠揍马红。搞得一屋人都抹眼泪。加根来河北复读的事情,是他们商量了好多次才定下来的。起初,马杰不同意,不搭理她,甚至扬言,加根一来,他就离家出走。是老马费了好大的劲做工作,马杰才改变了态度……
听到这些,王加根开始惶恐不安。
后来的日子,他见到马家的孩子就不自在。吃饭如同小偷一样,把头埋在碗里,默默地往口里扒,不敢嚼出声来。菜也不敢多夹,饭不敢多盛。他甚至觉得,继父老马也不是真心实意欢迎他来河北,只是由于他妈提出了要求,不好意思反对。
“最初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呢?如果想到了,我是绝对不会来河北复读的。我把这个家想象得太完美了。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更何况,这个家还是重新组合起来的。”
王加根有些后悔了。
八月下旬,加枝去北京农业大学报到,而加根填报的“中专”没有任何消息。他知道自己落选无疑,只有硬着头皮复读了。
新学年开始,王加根到部队子弟学校报了名。可是,刚上了三天学,又收到了他爸王厚义发来的电报。
电文是:加根被师范录取,速归。
白素珍认为这是骗局。不可能!儿子根本就没有填报中专学校,怎么可能被师范学校录取呢?
不过,加根还是想回去看看。即使是骗局,他也打算在湖北复读。
回到家里,王厚义果然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