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女生耽美>李白之前世今生> 追忆跌宕人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追忆跌宕人生(1 / 2)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是遵循着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国祚万年,江山永固。

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在缔造了河清海晏,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

包藏祸心,睥睨天下的安禄山,在玄宗的宠信下平步青云,拥兵自重,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犹不满足,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公然起兵造反,颠覆李唐社稷。

老来昏聩的李隆基,错误低估了对手及战场的形势,以为唐军骁勇善战,占尽天时地利,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叛乱。

然而,事态的发展,与之预期的恰恰相反。大燕铁骑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一路攻城略地,连战连捷。

眼见唐军兵败如山倒,洛阳、潼关等要冲隘口接连失守,古稀之年的大唐天子再也坐不住了。他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数千名禁军的护卫下,仓惶逃往蜀地。

生逢乱世,李白既对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感到愤慨;又对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感到悲哀。

安史之乱爆发后,辞官回乡的李太白带着一家老小,辗转四方,躲避战火。春在当涂,后去宣城;夏至越中,又返金陵。秋闻圣人逃离帝京,弃宗庙社稷、万千臣民于不顾,痛心疾首,无限失望。遂溯长江而上,隐居于庐山。

归隐泉林,远离战乱,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所愿。李白心怀赤子丹心,一直关注着战局的发展,渴望有机会拯救苍生,匡扶江山。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来不是兵力的多少,武器的优劣,而是人心。随着马嵬驿兵变,玄宗父子分道扬镳,当了十八年太子的李亨抓住时机,在朔方军将士的拥立下于灵武即位,树起讨伐叛军的旗帜。

郭子仪,李光弼,颜杲卿,颜真卿等一大批效忠李唐的将领纷纷响应,浴血奋战,终于有效遏制住叛军的攻势。

值此战事胶着,烽烟弥漫之际,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突然派人送来亲笔书信,邀请李白出任幕僚,奉召讨贼,共襄大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逾五旬的大唐第一诗人,一颗赤胆忠心始终未改,眼见能够精忠报国,匹马上阵,当下辞别家人,随王师远征。

成为一国之君,主宰天下乃是每一个皇子心中的梦想。觊觎天子宝座久矣的永王,借讨伐叛军之名,骗取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山南东路四道节度使的大权,割据江东,打算自立为王。

李亨见臣弟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在江陵修筑防线,抵御逆胡;而是攻打广陵,屠戮丹徒太守,便知其图谋不轨,存了僭越之心。

他初登大宝,权力尚不稳固,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无上权威,当下勃然大怒,派兵围剿。

一心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的李白,对错上贼船之事浑然不觉。他献计献策,身先士卒,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为了鼓舞士气,震慑敌胆,他甚至登上飞楼,横剑赋诗。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李璘虽有君临天下的野心,在带兵打仗,识人用人方面却一窍不通,纯粹是个草包,很快兵败身死,凄惨收场。

后知后觉的爱国诗人,直到被官军团团包围,戴上手脚镣铐,才反应过来自己稀里糊涂站错了队,竟成了反贼。

卷入政治斗争的李白,由于公然加入逆党,犯上作乱,且为李璘歌功颂德,写下《永王东巡歌》等反诗,惹来杀身之祸,入狱浔阳。

被朝廷视为谋逆重犯,亲手毁掉一世英名的李才子,本该杀头正法,枉死于刀下。幸得刎颈之交郭子仪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官职爵位向当朝天子担保求情。说李白年事已高,不过是被永王利用的一介书生,断无造反之心。

唐肃宗看在郭子仪战功赫赫,收复两京,还要仰仗他剿灭叛乱的份上,对李白从轻发落,决定将其流放夜郎。

自诩当世名杰的李白,虽然保全性命,苟活了下来,却无法原谅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愚蠢之举。

一代文章圣手,在饱经流放之苦,心系家国天下,自怨自艾三重因素作用下,终于积郁成疾,须发全白。

就在李白希望破灭,认为自己会永世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老死于夜郎的时候,他再次迎来人生的拐点。

乾元二年,关中地区大旱,滴雨未降。李亨为了安抚民心,彰显仁德,宣布大赦天下。

提前结束流刑之苦的大诗人,想不到有生之年还会重获自由。他惊喜交加,叩谢君恩之余,即刻乘船,东下江陵,与远方的家人团聚。

这一日天晴日暖,小船沿着长江三峡蜿蜒的水道,顺风疾行。

李白大难不死,独步船头,望着两岸不断变换的韶秀风景,一时间心血来潮,诗兴大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