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女生耽美>行走在路上> 第 5 章 北京逐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 章 北京逐梦(3 / 4)

们管,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可是他弟弟的婚姻让我们出面应承,我就活该当冤大头呀!没处说理去!想当年,我和他订婚结婚,他家一分钱都没出的,说是他上学花钱太多,结婚就无能为力了。我妈妈当年就说‘嫁人不嫁凤凰男’,现在看来真有道理……”李盈盈安静的听着赵金金义愤填膺的倒苦水,不住的点头附和着,不由得暗暗感叹:谁家锅底都有灰呀!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只是谁也不和谁过日子罢了。

李盈盈唯一的弟弟李胜旺初中毕业后,在家东游西逛玩了一年,后来随老乡去深圳打工。在工厂做工辛苦忙碌,他受不得那份约束,没多久辞职回家了。后来又去市里打工,在修车行做学徒工,那种工作天天衣服弄得油腻腻脏兮兮的,他也闻不惯机油汽油的味道,也没干几天就辞职回家了。李刚政让他去学厨师,说饭店的厨师油水多,工资高。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扬言说美食爱吃,但是很讨厌做饭……儿子对于工作的挑肥拣瘦,惹来李刚政一顿训斥,却无济于事,索性听之任之,随他去吧。一晃几年过去了,李胜旺晃来晃去的也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转眼他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农村的孩子普遍结婚要早,虽然李明明是二姐,但是她是在读研究生,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李家人对她的婚姻暂时搁置,当下主要是解决李胜旺的终身大事。李胜旺相中了柳叶镇董家的姑娘董荷花,于是李刚政暗暗的托人去提亲,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的想法,没想到董家对这门亲事一口应允,董荷花对外表相貌堂堂的李胜旺早已心有所属。既然两情相悦,事情就出奇的顺利了,于是按照鲁西南地区的婚俗,要先订婚,具体由李刚政夫妻带着请柬和烟酒糖果瓜子,去董家下帖,商议订婚的日期、订那家饭店、预备礼袋的个数等等,一切要提前谈妥备齐。订婚那天,除了这些东西之外,男方还要送给女方两套衣服和三金(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重头戏是大红包,包里有一万零七块钱,寓意万里挑妻。女方再还男方一个红包,金额是九九九,意思为天长地久。女方的近亲属长辈还会收到专属礼袋,有两瓶酒两盒烟两包糖两包豆奶粉,一般是四样八包。李胜旺和董荷花按照当地风俗订婚了,半年后,农历春节前腊月十六,李胜旺和董荷花喜结连理,二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李盈盈一家三口赶回来参加弟弟的婚礼,给李胜旺一千块喜钱。结婚是人生真正的开始,结束了李胜旺自由自在的生活,拉开了他连续不断的生孩子序幕,接下来的十年时间为了能够给李家生一个男孩,这小两口大费周章吃尽了苦头。

李胜旺婚后改头换面似的,一改过去的浪荡公子样子,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变得正直、善良、有责任感。他在村头国道旁边和人合伙开了一家菜站,一年四季收购时令蔬菜,销往北京青岛等地。这里地处中原世代农耕,人们勤劳能干,近几年人们除了种植少量的玉米小麦之外,大部分的土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例如葱、蒜、香菜、荠菜等等,一时间此地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个个,一排排,逐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这里也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国道两边的菜站星罗棋布,每天来来往往的卡车,把新鲜的蔬菜运往全国各地。蔬菜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最近两年,人们种植水果的渐渐的多起来了,以洋香瓜和玉菇为主,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给此地又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刚开始李胜旺给菜站当小工,熟悉行情门道之后,他们父子两人和堂兄合伙新开了一家菜站,收购各种毛菜,然后召集留守妇女老人整理打包。菜站每天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经营一家菜站无需投入太多资金,收益还不错。董荷花结婚不久怀孕了,第二年生了一个白胖胖的大丫头。头胎生女,李家人虽然期盼能生个男娃,也没表现出任何的失落。李老太偷偷的去李家祠堂烧了三支香,磕了三个响头,祈祷佛主开恩让李家添丁进口,希望明年给李家送来个健康的男婴,给李家顶门立户。董荷花肚子的确土壤肥沃,第二年又怀孕了,赵留女张罗着向人求来一个换子秘方,熬好中药给董荷花服下。三个月后,为了确定一下她肚子里的娃娃是男是女,李刚政偷偷的找熟人,让李胜旺夫妻俩去柳叶镇南边,四十里处的邻县去照B超,做B超的是一家私人医院,熟人带领两人进入B超室,把钱塞给护士后,董荷花躺在了检查床上,她听着机器发出“库茨库茨”的声音,心里疯狂暗示自己:“男孩!男孩!男孩!”当粘有润滑剂的B超触头,凉凉的在她肚皮上滑动的时候,一种不好的预兆一霎那涌上董荷花心头,医生轻轻的说:“孩子发育挺好,多准备几件小裙子吧。”董荷花的眼泪“唰”的一声就下来了……李胜旺心疼的把董荷花搂在怀里,一句话也没说,两人默默的回家了。不久,两人第二次又走进了这家医院,出来时董荷花的肚子变成了平腹。

二十多年前,随便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在临街房屋的墙上,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格外醍目: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提倡一胎,最多二胎,杜绝三胎;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宁叫家毁,不让国亡等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时计划生育是国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