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复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看不出个所以然。
金簪:我头一次发现我是文盲?
后头的人等急了,也不管她是哪家贵女,直接催促:“别看了!你在路上走走想想,比你在这呆站着想好多了!如若一定想呆看,倒不如去京宣楼那边,那里的灯谜随便你怎么站着想!”
金簪听着有理,赶巧今日不管从任何角度算都是放假,便溜溜达达顺着人潮往京宣楼去。
京宣楼在京令府旁,据说建成不过十年,却已然成为了京令府宣讲政令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不少京城人闲暇时都会去京宣楼底下的“政令宣”牌处溜达一圈,听说书人讲近来大事。
恰巧京宣楼对面一排房屋的屋主要收拾家产归隐家田,京令府便做主买下,拆除并做广场。
只是多了一块空旷的地方,对于京城来说却已然难得,金宣楼因此逐渐变成一块最热闹的地界之一。
今晚更加热闹了,沿路上男女皆有,不论衣服华丽与否,都一样在街上捱挤着。身着华服的人,也只是身边安排了侍从,让街上更挤。
金簪索性从巷子里过,中途打晕了一个抱着小孩鬼鬼祟祟的家伙,把大人和小孩子都交给京卫。
京城的巷子规划整齐,纵然金簪没有去过,但凭借良好的方向感,就足够她往正确的方向走去。
其实方向感不够也没关系,离正确的地方越近,热闹喧嚣的年味也越浓。
锣鼓喧鸣,不少人扯着嗓子交谈。金簪从小巷子钻出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就是近乎撞碎耳膜的喧闹。
“这个灯谜如果中了,一定能拿不少钱,给儿子多扯两匹布!”
“重要的是在圣上面前露脸啊,能解出灯谜,圣上或许就能堪出我身上的文曲星气质!”
“庸俗!灯谜若中,最要紧的,还是那些柳巷美人的赏识!哎,从前捧着钱见她们,她们都总是对我爱答不理……之后总算能让她们求着我看觑她!”
“就我一个字都看不懂,只能听敲锣人说吗?哎,听都听不清,要怎么猜灯谜啊。”
“…………”
习惯了这一段喧嚣之后,才能用视觉看到,一条儿红灯笼簇拥着的,楼顶上挂着的一行簇红底墨色大字。
——方寸之间,不过耕地吃饭,最要紧事。
又是灯谜。
实在太吵,只能从敲锣人的话中半猜半蒙,那行字就是圣上给的灯谜。
金簪读了两遍,倒是觉得这个灯谜比前头的简单些。
毕竟是当今天子出的字谜,寓意自然涉及天下万民,风花雪月以及偏僻生冷刨出可能,那剩下可能的字便不剩几个。
她正想推演一番,却眼尖见得一个面白无须、着飞鱼服的人走上金宣楼。
他和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说话,没多久书生们就摆摆手,往楼下指,近乎推搡着把那位穿飞鱼服的家伙“请”下去。
同样有其他人见着了,却是发出叫好声:“干得好!这种阉孙子也配答灯谜?”
“太好了,他下去了,我们赶紧想出答案来,把奖励拿了!”
“翰林院的先生哪里是不明理的人?定是这个阉人答错了,还在上头胡搅蛮缠,这才让他们赶他下去。”
金簪听了,却顿觉索然无味。
灯谜其实简单得很,她心里头有了答案。她相信,和她一样有答案的人不止一个。
但灯谜依然挂在这里。
是她的答案错了?确实有可能。但这么多人,真的会都是错的吗?
错的不是她和其他在场民众的答案,也不是刚才上台的公公的答案,而是在京宣楼上主理此次灯谜活动的翰林院的先生。
金簪没兴趣独自挤前头,辛苦半晌,答一份她未必能拿到奖励的灯谜。
——圣上瞧着也不在这。
但直接走,她心下也不免不爽。于是金簪随手拽了个姑娘,悄悄说:“圣上写的灯谜答案是周,耕地是土,吃饭是口,方寸之地是外壳。对于圣上来说,最要紧的事就是他的周朝——你可以试试。”
姑娘眼睛一亮,又犹豫:“这么简单吗?”
金簪笑道:“是啊,对于你来说,更大的问题是——怎么挤到人群前面。我一个人是挤不到前头去的。”
那位姑娘思索片刻后,终于还是点头。扭头就叫她的哥哥妹妹一起往前头挤。没办法,人实在太多了。
金簪怂恿完之后,便转身离开,深藏功与名。
元宵节除了灯谜之外,滋溜儿淌的糖画、热腾腾的煎饼、花样繁复的糕点,暖融入口的加奶热茶。
另外,汤面、烤肉、瓜果等也都摆着,香气四溢,路过时总不免驻足。
还有一些物美价廉的机巧小玩意儿,看着也足够看个新鲜。
金簪想努力克制,奈何这种路边摊的魅力从古至今一如既往地大,等溜达出主街后,她兜里的碎银子和铜板已经基本花完了。
左手拎着一袋木制拼接小物件,右手喝着一杯竹筒奶茶,闲庭信步走到城边沿的河边消食。
凉风习习,河边柳树迎风招展。
河上时不时飘过燃着蜡烛的纸花。走过河边的青石板,有细密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