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信。”
“我冷场。”
“没关系。”
“你有病?”
“才知道?”
“……”
顾姒挖坑,姜深填坑,堵死一切道路。
怎么会有人把天聊这么死?
“非要庆祝?不是说过人少一点?”顾姒不懂庆祝的意义在哪。她会离开,不想有过多交集,并且不喜欢这种活动,只是因为姜深才答应参加,反而给自己绕进去了?
“一共36个人啊,确实人不多。”姜深理智气壮。
顾姒:“……”
她撒开手,抱臂立在一旁说:“那我不去了。”
“鹤归林还是活动?”
“都。”
“……”怎么还带出尔反尔的呀?
姜深叹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短短一天内叹气的次数,比以往十八年加起来的次数还多。
“顾姒同学,你总得告诉我原因吧,不然我怎么向同学们解释只邀请一部分人呢?你也不忍心,我因为一次班级活动丧失我的朋友们吧?”
姜深愁眉苦脸,好似真是为此而烦恼。
顾姒低头不语,半晌后,却表示随姜深安排。
“!”姜深瞪大瞳孔,他没想到顾姒会同意的。
明明满脸都是拒绝,但为什么最终还是同意了?即使姜深再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他也说不出顾姒是因为他的这种昧着良心的话。
“你不是不想去吗?”
巨大的疑惑困扰着姜深,他总觉得他要是不问清楚,会错过很多似有似无的东西。
顾姒恹恹地回答:“因为答应你了。”
居然是因为他?!
刹那间,姜深耳边响起一段毫无影响的对话:
[“不好奇我为什么想去鹤归林吗?”
“不好奇,你想去就去,我陪你就可以了。”
“即使你自己不想去?”
“是的。”]
这一刻,姜深灵光一闪,他想,或许抓住那部分似有似无的东西了。
顾姒,她不对劲。
她的行为完全合理,完全符合正常逻辑下的正常判断,但恰恰是这种“完全”,才不合理。
试问,一个人的行动由思维掌控,不同的思维造就不同的人,所以怎么会有人的行动完全符合他人的行为要求?
顾姒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永远只会通过人类设定好正确程序运行,即使偶尔出现错误,也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运行轨迹。
例如,顾姒答应姜深参与班级活动,情感上不愿意多人参与,但因为“我答应姜深了”而会接受,因为设定的正常思维就是承诺是需要做到的。
同时,她的社交行为永远是回应,回应其他人发出的交往信号,所以她不会主动提出要求,而是被动选择拒绝或是参与,就像机器只能被开启而不会主动开启,而一旦开启,也就是交往活动开始后,她会遵循设定的轨迹进行。
想到这里,姜深意识到分析中的漏洞。
不对不对,“关于人的设定”是有弹性的,不同的人设定的轨迹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认为承诺不一定要做到,而且很有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顾姒为什么偏偏是认为“承诺是需要被做到的”?
人的认知来源于环境,一个环境的涉及范围即使很小也会是复杂的,即使不会体现在人的显性特质上,也一定会在细节上面体现,比如一个小小的要求。
可顾姒是完整地遵循这一设定,为什么呢?
除非,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存在。
姜深记得,顾姒很早前就是独自生活,如果要存在可能性,只能是她自己有另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而存在的存在依旧是必要的。
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人是群居性动物,与外部环境的接触不可避免,而书籍则补充认知的偏差。
等等,书籍?
如果来源于书籍,且几乎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会不会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姜深被自己的猜测吓了一跳。
“顾姒同学,你说过你很早以前你就是一个人生活,对吗?”
“嗯,怎么了?”顾姒不知道姜深为什么问她这个问题,但看姜深很严肃的样子,她认真地回答。
“有多早?”
“估计差不多6,7岁的样子。”
“那你是不是很喜欢看书?”
“很明显?”
“!”
那就对了,一个还未入学的孩子,认知来源不是周围的人就是书籍,而她一个人生活,就只剩下了书籍,所以她才会完全按照书中所传达的设定而行动。
并且,姜深有种预感,事实可能远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