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一早,白桐便随着姚九娘的商队出发了,她依然说要去扬州,而她想去的其实是更近一些的常州,只想等到了再做打算。
一开始路上还算平安,白桐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想得太多。只在淮安遇到了波折。入城时,守军偏不放行。姚九娘手下那位大汉好说歹说半晌也无用,还是姚九娘听出来弦外之音,拿出了银两打点。
十九日到了抚州就有些不对头了,城中百姓人心惶惶,说是知府陈芳生带全家跑了。白桐顿感不妙,一行人也没再停留,继续南下。路上和她们相伴而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脚程也一个比一个快。驿站停留时各路消息纷杂:有人说皇帝突发重病驾崩了;有人说是镇远侯死了,石门关被索林人打下来了;也有人说是镇远侯造反了,把皇上杀了。白桐对这些都不信,只知道天下已经乱了。姚九娘则庆幸多亏听了童妹妹的话,嘱咐伙计加快速度,一路马不停蹄走过兴化、隆兴。
二十二日到了四安县,一行人长途奔波已是身心俱疲,便在镇中稍作修整。此时已经离常州很近了,但白桐开始忧虑常州是不是也不够远,索林人到底会打到哪里为止呢?
事实证明,白桐低估了索林人。
二十三日夜,四安县令周秉根召集城中百姓,年轻力壮愿意留下的就留下,老弱妇孺派军护送出城。姚九娘手下伙计都留下了,而白桐和姚九娘则跟着四安百姓一起走。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快,人们似乎都是隔绝了情感,麻木得跟随着。
二十四日,索林兵至兴化府,县令周雨静降。
二十五日,破隆兴,正将郭栋战死。
二十八日,占四安城,县令周秉根自杀。
护送四安百姓的将军叫王石山,右腿好像受过伤,走起路来有些跛。白桐记得他,在信哥儿那些信件中和杨安仁的手札中都见过这个名字。头两日他还算镇定,可一行老弱妇孺,怎么走得快,白桐眼见他越来越急躁。总算赶在三十日中午带着这些百姓到了常州城。常州城已与白桐幼时离开时大不相同,破败不堪,甚至还有用树枝遮蔽的地方,然而守城官员知州王翰斌却不开城门。
王石山破口大骂其王八羔子,白桐分明记得二人好像是同族兄弟。好在此时突然风雨变化,电闪雷鸣,天降暴雨。王翰斌也见不得四安百姓继续奔波,只得开城门放了他们进去。
进入常州城内,大街小巷竟都封门闭窗,街头甚至准备了沙袋。就连僧人都拿上了弓箭。原来王翰斌早已做好了死守和巷战的准备,而他们这几百人的到来怕是造成了一定负担。
四安百姓无处可住,只能挤在知州府衙中,一起看着王石山给了王翰斌一拳,但两人却什么也没有再说。
是夜,索林骑兵先遣就到了,派了一名使者劝降。王翰斌看都没看劝降书,直接一刀杀了他。他看着满院的老幼妇孺,却不知如何是好。他原意是一人当之,不累百姓。但他日城破,索林兵怎会放过住在州府衙中的百姓?事到如今为了安抚这些四安百姓,他只得说:“朝廷的救兵不日就会赶到,只需坚持几日。”
王石山带着手下兵将,将好四安百姓安置好,也准备随王翰斌一起上城墙准备御敌。临走之时,白桐叫住了他:
“王将军!”
王石山刚想安抚她,却见她拿出一本《孙子》,翻开扉页,印着杨安信的名章。
他原是石门关将领,自然识得信将军印,眼前女子既拿得出手,想必是信将军亲眷。他连忙拱手,却又悔恨,怎竟带她到此绝境。
白桐忙道:“将军不必多礼,我所求不过一句实言。”
王石山七尺男儿,忽然哽咽住,他自是知晓实情,可至今仍不敢信,也不愿说出口,女子所说“实言”是诛他的剑——
“盛京破了,皇上降了。”
“没有援军了,大炎亡了。”
白桐心中早已有了猜测,并没有震惊。只见王石山抹去眼泪,便要离去。
“将军可知,索林军如何过靖江?”白桐问道。
王石山诧异,此时这还重要吗?“听闻是从循口偷袭。”
白桐心绞,接着问:“镇远侯呢?”
王石山黯然:“战死石门关。”
白桐努力克制自己,对王石山说:“我见王知州意欲死守,城中军队何不列阵出击?”
王石山摇摇头:“索林十万铁骑,无异以卵击石。”
二人无言。王石山转身离去,消失在暗夜中。
白桐木然回到厢房,姚九娘找了一床草席招呼她躺下休息。几日奔波,众人已疲惫不堪。她看见旁边一妇人抱怀中婴儿安然入睡,小小的手儿还抓着娘亲的头发不放,脸庞上还有一丝笑意,与周边的悲凉格格不入。
姚九娘见她目光呆滞,问道:“妹妹,我见你与王将军交谈,他对你颇为恭敬,可有告诉你什么?”
白桐看着她,只是摇了摇头,姚九娘便已了然。从行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