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命。” 当然。 此例也有被破坏的时候。 但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从尚书之位进入内阁的朝臣微乎其微。 内阁中人大多是从翰林院中选拔而出,并一点点的培养直至后续入阁观政,作为阁臣的预备者。 而之所以这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诸部尚书和内阁的关系。 在名义上。 他们同朝为官,共同辅佐君王治理江山。 甚至在历史中还出现过首辅一人当权、权倾朝野的时候。 可那毕竟只是个例而已,在整个大明朝的吏治体系中,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这一点。 隆庆朝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曾在《三乞天恩辞免兼任疏》中提到过。 “我国家之事,皆属部臣题行,阁臣拟票。或未当,则为之驳正;或未妥,则为之调停。不嫌异同,务在参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为奸,是阁之与部不容混而一也……今内阁平章重事,吏部进退百官,皆权所在也。臣既忝阁臣之先,而仍总吏曹之职,则操权不亦太重乎?权太重,非惟臣难以居,而国体亦非所宜。” 其间原文不过多引述。 高拱从首辅的身份出发,细细分析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微妙关系。 两者即是同朝为官,为了大明一心效力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是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存在。 六部式微,则内阁独大,首辅容易权倾朝野,虽不是宰相却可行宰相之事。 而反之。 内阁若是势弱,继而无法制衡六部。 那且不言六部会不出出现掣肘朝野的存在,就说身为陛下参谋和秘术处的内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并且六部的事务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这对于皇权也好,还是对于整个朝堂而言,并不是什么幸事。 故而。 从内阁制度渐渐稳定之后。 这阁臣的选择,全部是从翰林院中选拔,以此来断绝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联,继而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