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江祺这边帮不了蔡佳敏,但蔡佳敏确实是为了《采桑女》的宣传掏心掏肺。 在蔡佳敏的宣传下,不少没来戏院看《采桑女》首演的,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戏曲演员纷纷转发许记者的报道,为《采桑女》背书站台。 在许记者不收钱的报道闪亮登场之后,其余收了钱的报道也陆续出炉。 因为收了钱,在夸的时候当然要不遗余力。 不同记者的报道重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记者在报道《采桑女》之余顺便宣传一下游乐园,收一份钱打两份广告。 有的记者将重点放在冯灵上,重点夸赞这个演员的天赋、嗓音、动作和年龄,一通夸之后来一句未来可期,显得报道没有那么浮夸。 有的记者则将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故事上,虽然大家都很遗憾汪平修没有先前那位王师傅的联系方式,没能采访到在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王师傅,但这并不妨碍各大记者写报道。 记者们都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一个干巴巴,平平无奇的故事都能编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更不用说汪平修的原版故事本就足够精彩。 可谓是要剧情有剧情,要立意有立意,要感动有感动,到最后还升华了一下。 这么精彩的故事,不写个2000字小作文都对不起汪平修的卖力表演。 不止一个记者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 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恨不得以这个创作故事为基点直接写一本短篇出来。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有营销号盯上了这个小故事。 营销号除了收钱打广告、带节奏之外,也是要熬日常找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剪成视频维护粉丝的。 一个全是打广告和带节奏的营销号注定不可能做得长久,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采桑女的创作故事无疑是一个好素材。 十年磨一剑,励志! 传统戏曲,正能量! 作者悲惨的童年,吸睛!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主题,棒! 这样一个好故事,不剪成视频投放给很容易被感动的老年人看,真是浪费了。 于是乎,在江祺等人刷不到的短视频里,又多了好几个有关一个优秀戏曲创作的小故事视频。 . 商都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今年已经72岁的牛奶奶同往常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视频。 刷着刷着,牛奶奶的好闺蜜陈奶奶给她发来了一个短视频的链接。 短视频的名字叫《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值得回味!》。 牛奶奶知道,这是好闺蜜又看到了好视频分享给自己。一想到前段时间好闺蜜分享给自己的那条神秘音频,牛奶奶不禁心头一暖,一条语音消息发了过去。 “老陈啊,你孙子不是学那个什么计算机的吗?他有没有找到那段唱词是哪出戏里的呀?” 陈奶奶很快也发来语音。 “没有呀,我孙子说太短了找不到,他也不看戏,指望他是指望不上了。就是不知道老根的女儿能不能找到,我记得他家丫头是在戏院上班的。” 牛奶奶回语音。 “他丫头不就是在戏院卖票的吗?估计也指望不上,哎呦,不都说互联网很发达,他们年轻人很会玩吗?怎么连戏都找不到?你是不知道呀,这段时间我天天听,越听越喜欢,恨不得明天就能看到这个唱戏的小丫头的戏。” 陈奶奶也回语音。 “我也是呀,都怪老根,没头没尾的东西分享给我们,搞得我抓心挠肝的。我发给你的视频你看了没有啊?” 牛奶奶回。 “还没有,现在看。” 回完消息,牛奶奶就点开了链接。 “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人生感悟……” 5分钟后,已经看了两遍视频的牛奶奶激动地把视频转发给孙女。考虑到孙女好像不是很喜欢听自己大声的语音,牛奶奶只能委屈自己艰难地在屏幕上画字,遇上不会写的就写更简单的错别字,反正孙女应该能看明白。 5分钟后,牛奶奶终于把消息发出去了。 慧慧,半奶奶找这个是品里的戏是呐个。 牛奶奶孙女:??? 怎么回事? 前两天奶奶让自己帮忙找一段神秘音频的来历,今天又找一个营销号视频里一看就是编的故事里不存在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