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南陈帝业> 第二十二章 倭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章 倭人(1 / 2)

先述北国要事数条  周保定三年(563年)  一月。  周太保、军中宿将侯莫陈崇,因与人言宇文护今年不利,将死,为人所告。  宇文护遣兵将入其府,逼杀之。  这是宇文护在向北周军事高层释放“不要和我作对”的信号。  也是宇文护整理内部,准备伐齐的信号。  二月。  北周颁《大律》十五篇,立刑罚二十五等。  此律颁行表面虽然只为修明法度,此时颁行,却是为而后将要进行的军事动员所先作的制度铺垫。  —————  镜头东转。  齐河清二年(563年)  一月。  齐帝高湛近臣内斗不息,和士开依靠诬陷稍得优势。  高湛于是罢总理政务的侍中高元海为兖州刺史,征兖州刺史毕义云还朝。  三月。  北齐查知北周异动。  高湛于是命司空斛律光率兵二万于轵关筑勋常城,又征民夫沿周齐边界筑长城二百里,立营垒二十座,以备周人。  高湛又以前时国事昏乱,而今齐周或有战端将起,于是用久在中枢,通达政务的赵彦深为尚书左仆射,以期清理朝政。  北齐国事日渐昏乱的趋势,因为北周近来种种异动,而稍稍中止。  原本沉溺酒色,无法自拔的齐帝高湛亦为之稍稍振作。  —————  现在让目光回到我们的主场。  天嘉四年(563年)三月。  本月。  中书监安成王陈顼,终于向三吴诸州郡颁行了耗费了他一年功夫,方才为朝中议定的新《职田法》。  《职田法》颁行之后,地方官长的诸种以苛捐杂税获取的额外收入便被职田所替代,百姓因之压力大减。  与《职田法》颁行相应的,还有陈帝陈蒨在三吴的州、郡、县试行官员考成,三年一迁转的用官新政。  其考成之法以兴修水利、修缮道路、充实民口、增加耕田、体恤民力等数条标准为主要考核内容,其结果被分为九等,优者升,劣者黜,规制严密。  于是高族子弟,往往不愿入三吴为官,寒微之士以此多得任用。  陈蒨又遣将军韩子高率军出建康,驻晋陵,督三吴荒田屯垦之事。  又命其新募二军,兼其旧军,韩子高于是统兵近万。  除此之外,本月的南国,还发生着另外一桩大事。  建康,台城。  “鄙土小臣拜见圣天子。”  倭国使臣苏我马子跪伏在地。  他的汉语显是初学,言语间夹杂着浓厚的倭国乡音,略略听来倒是颇有异域情调。  陈帝陈蒨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虽然已是一身江左士人打扮,身形却颇为矮小的异邦来客。  这倭国使臣是本月随平州运马的驳船同来建康的,与之随行的还有十数个武士,与数个文士。  据言这些倭国人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讨还平州南部的土地。  陈蒨于是问道。  “使者可有姓名?”  苏我马子汉语水平还是太差,听不明白陈蒨的问话,只好求助于身侧的百济人翻译,待其明了终于答道。  “小臣苏我马子,家父苏我稻目,乃是倭国相国。”  陈蒨听了百济翻译的传译,又问。  “原来是倭国相国之子,朕闻尔等此来是为讨还平州南土。平州,自我国土,与尔倭国何干?”  苏我马子听罢浑身大汗,他在倭国虽为贵人,从平州西渡,入建康以来,尽见陈国之都邑繁荣,兵甲强盛,先时傲气已然全无,只恭谨言道。  “去岁十二月,我王遣将往安罗城,请上国将军还我任那故地。”  “上国将军不从,发兵击我部众,又取我国任那之金官、居漆火等城。”  “我军已降上国,而上国将军尤纵兵取我对马岛。”  “小臣此来,敢请上国圣天子还我对马、任那之地。”  “从此小国愿奉上国为宗主,岁岁纳贡,永修和好。”  陈蒨闻言沉默。  苏我马子所言之事,他是知道的。  前时,平辽将军周罗睺奏报,倭人率兵数千入寇安罗,被其引新罗仆军击败,追亡逐北,获倭国在平州之南任那等城。  为防倭人再入寇,周罗睺又率水军出海,破倭国舰船数十艘于对马外海,进而据有对马岛,将其作为陈军防备倭国的前沿阵地。  此次倭国丧地,分明自取其辱,何来委屈?  陈蒨于是言道。  “卿之所言,与朕所闻大异。”  “尔寇我境,自至失土,不以为羞,反欲诬我边将,用心实为蠢恶。”  “卿从远来,朕无以为劳,但请卿往城中视一人,朕并发内库,送卿一物。”  “尔后,卿可自归国,尔王若窥我土,可遣将聚兵,自取之。”  陈蒨的话语言到后来,已有几分怒意。  苏我马子还在听着百济人的翻译,错愕之中,不知如何答复。  “奉业,你可否引这倭国使,去见一见那新罗王?”  陈蒨对坐在一旁听政的陈伯宗言道。  “儿奉命!”  ——————  建康,玄真观。  窥玄妙一道人金麦郎,正在其师王远智的指导下炼制一炉新丹药。  为了忘掉过去,在这些日子他仿照建康汉人将自己的名字简化,去掉了新罗和家族意味浓重的“彡”字与“宗”字,换成了更市井的“郎”。  “麦郎,此次开炉大有进步啊。”  王远智很满意这个曾为异邦国主的徒弟。  这金麦郎不仅能吃苦,而且为人聪明,识文字,肯用心,比那些乡民出身的粗野弟子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正想再夸其几句,以为鼓励。  忽地,门外一个童子禀报道。  “王师,太子殿下和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