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本书是《惊世殊宠》系列第二部,女主角是东汉和熹皇后邓绥。连载期间通常在中国的周五、美国的周四更新。
本章是本书的倒数第二章。敬请读者们下周一定要来看本书的结局,以及《惊世殊宠》下一部《佳人五嫁》的简介!
平望侯刘毅感念邓太后攘外的功勋与安内的德政,认为必须永垂青史,特地于次年(西元118年)阴历正月上书禀奏皇帝:“臣闻《易》载羲、农而皇德著,《书》述唐、虞而帝道崇,故虽圣明,必书功于竹帛,流音于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干坤之德,齐踪虞妃,比迹任、姒。孝悌慈仁,允恭节约,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及元兴、延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干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天下主,永安汉室,绥静四海。又遭水潦,东州饥荒。垂恩元元,冠盖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损膳解骖,以赡黎苗。恻隐之恩,犹视赤子。克已引愆,显扬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宽之教。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室。追还徙人,蠲除禁锢。政非惠和,不图于心,制非旧典,不访于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泽丰沛,漫衍八方。华夏乐化,戎狄混并。丕功著于大汉,硕惠加于生人。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汉之旧典,世有注记。夫道有夷崇,治有进退。若善政不述,细异辄书,是为尧、汤负洪水大旱之责,而无咸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上考《诗》、《书》,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阈。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览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宜令史官著《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县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烝烝之孝。 ”
毫无实权的青年皇帝刘祜看了这封奏章,当然只有批准,并谕令史官们开始撰写《长乐宫注》与《圣德颂》。虽然他内心很不满养母紧握大权不放,却不得不做表面文章,显示皇帝对太后应有的孝道。
刘祜真不知道,邓太后何时才会愿意归政于皇帝?随着岁月推移,已成年的刘祜越来越受不了太后专权,却又无力反抗,乃致暗中赌气———凡是邓太后明言肯定的人、事、物,刘祜就一概打从心底排斥,甚至连他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由于邓绥经常提醒刘祜要多关心保儿,刘祜就故意阳奉阴违,嘴上唯唯诺诺,却从不付诸行动。刘祜对于庶出的保儿简直不闻不问,许多闲暇时光几乎皆与他心愛的皇后阎姬共渡。
邓绥看出了刘祜敢怒不敢言的反抗心理,未免对刘祜颇为失望,也不禁由此心生怨怼:你以为只要朕把朝政交给你,你就真正君临天下了?治国哪有那么简单?要在水旱频仍、外患不息的时代治国,更是难上加难!你应付得了吗?每次朕问你对某件大事有没有什么看法,你都讲不出什么好主意来!你让朕怎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你?
尽管邓绥恨不得直接对刘祜这样喊出心声,把刘祜狠狠教训一顿,却终究压抑住了。邓绥只是默默怀疑:刘祜毫不感恩,反倒记恨,究竟适不适合留在皇帝宝座上?朕既能拥立他,也就能废掉他!何况,他身居皇帝之位这些年,天灾人祸连年不止,实在足以宣称他不修德行而触怒上天,作为废立的理由…
假设果真要换掉刘祜,该选谁来接替他呢?保儿年纪太小,恐怕会遭到众臣议论太后立幼主的动机是长期专权。最好从宗室挑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花费十年好好培训他,那么等他成器了,朕也差不多到了四五十岁,可以退居幕后去颐养天年了…
然而,兹事体大,邓绥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盘算要先栽培一些宗室子弟,再看看其中是否有可造之材能够取代刘祜。于是,邓绥于次年(西元119年)阴历正月下诏征召济北王、河间王所有虚岁五岁以上的子女共四十餘人,以及邓氏近亲子孙三十餘人,一律进入在京城新设的一所学堂学习经书。这七十多名学童包括女孩,当然是由于邓绥向来主张女子应受教育。此外,这种兼收男女孩童的做法也能遮掩邓绥不欲人知的初衷。
邓绥为了避免臣民猜疑太后为何突然起意培育宗室子弟,刻意在诏书中解释:“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学,所以矫俗厉薄,反之忠孝。先功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