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弟弟仍不是程珍“理想中”的孩子。
程珍对沅来有更高的要求,小至不让他挑食,他最深恶痛绝的姜和香菇是一定要吃的,大至他每天用一个小时学习就能考第一名,也一定要用全部的时间来学习。在程珍认为,她有责任这么做,有责任让不好的孩子变好,让好的孩子变得更好。
同时,这也是她的一碗水端平,并没有因为谁比谁好,就偏心于谁,不是吗?
却换来两个孩子都不领她的情……
沅年不止一次求过程珍:“小来做得很好了,您能不能表扬他一次?”
“等什么时候你也做得很好了,再操心他。”
沅来也不止一次求过程珍:“我哥的闪光点,您就看不到吗?”
“闪光点?你是说他招女孩子的闪光点?我看到了。”
沅年的细心、大度和幽默,被程珍归纳为四个字——招女孩子。一个招字,在她的字典里是贬义。程珍从来不觉得哪个女孩子配不上她儿子,她只会对沅年说:“你有什么?你能给人家什么?谈恋爱之前,先问问自己配不配。”沅年的恋爱,一次次被扼杀在摇篮里。他终于是败给了程珍,终于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从二十岁到三十四岁,沅年对恋爱避之唯恐不及。配吗?他像魔障了一样自己问自己。
直到身为一名导游的他,被曲思为慧眼识珠。
曲思为是芝加哥最大一家华人旅行社的拥有者,即便是在全美也排得上名,相较于沅家,曲家是响当当的豪门。曲思为的女儿——曲宴,是美国一家芭蕾舞团的第一位华人首席,用程珍的话说:“难为她没沾上她爸爸的铜臭味。”
这个出自程珍之口的铜臭味,反倒不是贬义词。
不然程珍也不会希望曲宴和她的小儿子在一起,对,小儿子。而当时,曲宴追了她的长子整整一年,她三十五岁的长子刚刚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二人刚刚在一起……
程珍的逻辑是这样的:曲宴是不可多得的女孩子,但更适合她的小儿子。
怎么叫适合?
她说了算。
她对长子说:“你和她的差距太大了,不会有好结果的。”
她对小儿子说:“你将来不会遇到比她更优秀的人。”
她说:妈妈是为了你们好。
后来,程珍都做了什么,沅来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去回想。
至于沅年,无论他愿不愿意,都不能去回想了。他从楼顶纵身一跃,脑袋都摔开花了,还拿什么去回想?而他就掉落在沅来的面前……
三年过去了。
沅年永远停留在了三十五岁。而除了沅年之外的每个人,都停留在了这一场悲剧中。曲宴至今还是一个人。父亲沅路达为自己的不作为,活着没脸见沅来,死后也没脸见沅年。程珍一夜之间老了二十岁。虽然老了,但她执迷不悟,她对沅来这样说:“我说什么来着?你哥配不上她!她是像劲风、像激流一样的女人,你哥太脆弱了,太脆弱了……”
至今,程珍不认为沅年的死要归咎于她。
她觉得她尽力了,还是没把这孩子培养好,是命。
反倒是曲思为对沅年的死充满了抱歉。曲思为觉得他要是没看见沅年,没看见这孩子的品德和潜能,也许这孩子至今还是个举着小旗子,戴着麦克风的导游,但至少还活着。
曲思为对还活着的沅来也充满了抱歉。他知道沅年和沅来这一对处处截然不同的亲兄弟,在程珍带给他们的窒息下感情好得像一个人。他知道哥哥死在弟弟的面前,也带走了弟弟的半条命。
沅来对甄海星的讲述,并不算娓娓道来,而是伴随着他的心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跳过了最不堪和血淋淋的画面。
甄海星按住他还在行李袋里捣腾的手:“我等你回来。”
甄海星坐在床边。沅来站着,弯着腰。他偏头,话说在她的耳边:“甄海星,我知道你能从她身上感受到爱,感受到你母亲欠你的爱,但是不要,因为我会怕。”
“怕什么?”甄海星偏头,二人的脸便几乎要贴上,一种无形的痒来自皮肤上细细的绒毛要交缠的吸引力。
“怕她说我们……不合适。”
“她敢!”
沅来从侧面来到和甄海星面对面:“你说,我们合适吗?”
“合适。”
“哪里合适?”
没来由地,甄海星知道沅来“偷换”了概念。
就这样,她垂下眼,负责任地想了想,抬手,点了两下自己的额头。
下一秒,沅来的吻毫厘不差地落在甄海星点过的地方。
她是对的。他的这一句哪里合适,并非问我们作为夫妻合不合适?哪里合适?而是说甄海星,如果我想更进一步,如果我想吻你,合不合适?从哪里开始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