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和沈安的关系一直很好,哪怕大学期间很久没见,再见面时也可以很自然地交流,没有尴尬的状态。
姜宝在读大学时创建了自己的服装制板工作室,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工作,沈安选择了读研。
在沈安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两家父母商量了亲事。理由是两个孩子青梅竹马,感情不错;其次两家结亲,各方面都是门当户对,事业上还可以强强联手。
姜宝长到二十五岁一直没有喜欢的人,她觉得自己对沈安还算了解,性格上也合得来,跟他结婚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所以就点头答应了。
不知道沈安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他很快也同意了。
如果姜宝没有意外穿进这本书里,她想,现在她跟沈安可能已经过上平淡的婚后生活了。
江成问她时,她迟疑,是因为她跟沈安关系匪浅,并且这关系没有办法向他解释。
*
第二天早上,姜宝他们在餐厅吃早饭的时候,又碰到了卢照水跟曾思源。
他们看她桌子上摊了一张当地的地图,好奇地过来问了一下,得知姜宝在为课题实验寻找合适的养殖地。
卢照水一边惊讶于姜宝的工作,一边表示自己有认识的水产养殖户,可以介绍他们认识。
曾思源嫌他磨叽:“你也别介绍了,直接带他们去呗。”
卢照水闻言,没有推脱。
姜宝没想到,火车上偶然认识的人居然能给她提供这么大的帮助,带她认识自己的朋友,这朋友又给她介绍人脉资源。
真是出门遇贵人了,姜宝感叹。她同时又觉得,多读书果然是有用的!
就这样,姜宝一行三人被卢照水送到了海边的一个小渔村。
那里有一户人家专门养殖海蟹、海虾、海鱼之类的水产品。卢照水之前做海洋生物研究,在这户人家住了一段时间。他跟主人家的关系很好,跟对方打了个招呼,主人家立刻就给姜宝他们安排了住处。
主人家叫何大桂,也是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因为住在海边,常年受海风吹拂,以及高紫外线的照射,皮肤变得黝黑干裂,头发稀疏,看起来比卢照水他们老了十岁不止。
何大桂的媳妇很多年前生病去世了,他现在一个人住在渔村。姜宝起初以为他跟他媳妇没孩子,后来才知道他们有一个儿子,儿子娶了媳妇后搬进了城里生活。
因为他一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年纪大了,水产养殖规模比原先小了许多。
他听到姜宝是为了解决家乡荒地问题出来做这项研究的,立即对他们心生敬佩。
这时候的人们习惯将小家和国家联系起来,他们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农民群体之间也都能互相体谅帮扶。何大桂告诉姜宝,她有什么需要尽管跟他提,他能给她办到的一定会去办。
何大桂这里只有两个卧房,知道姜宝和江成是夫妻后,就让刘盛跟自己一起住,另一间给姜宝跟江成。
房子外墙用石头建成,屋内装修比较简陋,所幸胜在干净,而且石屋冬暖夏凉,住着舒适。
姜宝住下来后,立刻开始着手实验培育的事情。
她跟何大桂买了两千只蟹苗。
刘盛问她会不会买太多了,姜宝说:“你以为这些蟹苗都能活吗?就算蟹苗活了,池塘里能活到上市的青蟹又有多少?”
刘盛不知道,这些问题他都没想过。
何大桂在池边捞蟹苗,听见他俩的对话,笑起来:“这女娃娃倒是挺懂的嘛,唉,我们这儿的青蟹就是成活率太低了,十只里面差不多只能活一只,费时费力,不如养鱼养虾挣钱,所以村子里的人都不爱养。我养这个也没指着赚钱,主要是儿子儿媳爱吃,每年就养一点,自家人吃吃算了。
“那为什么成活率这么低呢?”刘盛不理解,都是在一个水里长起来的,怎么就它的成活率低。
“因为他们容易互相残杀,再者海边天气变化无常,遇上下暴雨,养殖水的盐度突变,会让青蟹生病。”姜宝解释道。
“你这女娃娃是不是养过青蟹?”何大桂惊讶道:“你怎么什么都懂。”
“我……我看书上这么写的。”姜宝胡编道。
“怪不得说读书好呢,原来书上什么都有。唉!我们只能慢慢摸索出来。”
“书上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你们前人的经验,再有后来者将其归纳总结,书写成文字。”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女娃娃这话讲得怪好听的,这样,我多送你们半斤蟹苗。”何大桂爽快给地姜宝多捞了三四十只蟹苗。
“多谢桂阿公!”姜宝声音脆甜道。
刘盛在旁边看傻了眼,他第一次知道嘴甜原来可以让人赠东西,还赠得很乐呵。
盐碱地里的盐分跟青蟹生长需要的盐分不同,很多的时候盐碱地里的盐分比海水要低得多,蟹苗直接运过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