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历史上的韩信为什么屡次改换阵营,不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吗?
有了这样一个例子,那自己现在对于书痴又怎么能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之前书痴表现出来的能力,就已经让人感到惊艳,毕竟只是几个人深入草原,面对的危险如此之大能够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任务,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纵观历史,那些出使到其他势力的使者,声名赫赫者几何,张骞出使西域,陈汤灭郅支单于,并且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旷世名句,更不用说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唐雎,退秦师的烛之武,献和氏璧的蔺相如。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书痴完成的事情,比起他们完成的事情可能差了点,但是在本质上是一样,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痴的这次行动可能还更加危险。
毕竟,书痴出使草原,这个时候的草原和大秦可是敌对的状态,哪怕是草原被大秦打得不敢露头,也不代表他对于你派来的使者就不敢杀掉。
就算其中有一些,草原上的四王子,落入大秦手里的缘故,但是如果书痴自己无法应对草原上的局面,他也绝对难以活着归来。
胡亥也因此而想到历史上应该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机缘,所以能力被埋没,不为后世所知。
他想把在历史上留名的那些人给收入手下,这个念头是对的,因为那些人曾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能够千古留名的人,总不会是徒有虚名。
但是同样的,他自己也要发掘那些可能被埋没的人才,被埋没的人才永远比出人头地的人才更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他如果能做一个伯乐,发掘出一些没被其他人发掘出来的千里马,这岂不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草原上的那位大王子究竟想要做些什么,终究他只是会搅乱草原,而让草原陷入混乱,对大秦来说是有利的。
所以胡亥很快就派人同意了,草原上这位大王子用最好的战马,来换一些武器的请求。
并且大秦其实是一种略微有些吃亏的比例与对方进行了交换,这其实也是一个甜蜜的诱惑。
一时半会儿这位大王子不会上钩,因为他也清楚,大秦之所以没有来吞了草原,只不过是由于现在大秦内部陷入了混乱,并且草原上现在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实力。
一旦草原衰弱到大秦可以轻松吞没的地步,焉知大秦不会派人来收割?
但是对于草原王这个位置的渴求,终究还是让他无法最理智的分析问题,看不到大秦最终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把草原消灭。
大秦统一开始想要的就是把草原变成自己的一个战马生产基地,草原上培养出来的战马才是最优秀的战马,如果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让草原上的人帮助大秦培养战马,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想让草原乖乖的为自己培养战马,自然要最大程度的削弱草原的战斗力。
并且肯定要打上一仗来告诉草原上的这些人,大秦只要想消灭你,随时都能消灭你,你们最好不要生出什么其他的想法,否则灭顶之灾不旋踵即来。
只有一方面让草原上的人过上比以前更好的能吃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让他们知道自己听话才能继续这种生活,不听话的话就会死的很惨,这样恩威并施之下才能够让草原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初书痴提出的这个想法,就甚合胡亥的心意,只不过后来一直忙于其他的事情,无暇顾及草原的方面。
毕竟只要草原不主动攻击大秦边境,侵扰边民,其实草原上的威胁对于大秦来说并没有多大。
草原上那些狂热的好战分子,无论自己吃不吃得饱肚子,都想要去劫掠为乐的那些人,在大秦边军的几次围剿之下,都已经死的差不多。
几天之后,书痴骑快马赶回了咸阳,他并没有先去拜访胡永念,而是直接前往咸阳宫,去求见胡亥。
胡亥立马就召见了他,两个人又谈了一些关于草原的建议,书痴这些日子虽然在蒙智手下效力,为蒙智出谋划策,但他也从未放松对草原那边的关注。
所以他现在对草原上的了解要比胡亥了解的多得多,当然,这也有胡亥没有真的用心去了解草原上情况的原因。
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即将到来的王离和项羽的那场战争当中,对其他的地方就不免有所忽视。
在书痴的提醒之下,他才发觉原来草原曾经真的动了想要大军前来进攻大秦的念头,而且他们选的时机其实很好。
只不过最后未能成行,这其实还是大秦与草原的交换策略起了作用,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终究是不想要随便打仗的。
战争就意味着要死人,当一个人可以好好活着的时候,他就不会愿意去作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道理是通用的,草原上哪怕好战分子比其他的地方多了一些,但终究还只是少数派。
一场战争因此而消弭于无形,所以说有的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哪怕你能取胜,也会损失自己。
而使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子可能十分有效,不需要一兵一卒就能够起到很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