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历史演义经常会写大将得胜回朝之后,却被沿路的守城小官百般为难,不让他们轻易进城。
甚至因此让得胜的大将被敌人偷袭,把胜仗变成败仗,好事变成坏事。
这种事情胡亥绝对不会允许在自己的治下发生,他丢不起这个人。
当然,以王离如今在军中的地位,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人敢为难他,大秦可不是宋朝,一个小小的文官就可以指着一个武将劈头盖脸的大骂。
现在如果有哪个文官在王离回程途中敢去说些不好听的话,王离一刀把他砍了,胡亥都不会对王离有任何处罚。
在宋以前,武人的地位一直是压过文人一头的,只要你能打仗,打胜仗,你就不用给任何文官的面子,看他不顺眼,打他丫的就是了。
但是自从赵匡胤开始有意识的限制武将,文官的地位反过来压制武将,从想要维护自己地位,防止发生类似黄袍加身那种事情的角度来看,赵匡胤的策略也不能说是错的。
他错的就是,拿下中原之后,就以为自己统一了天下,他如果能够真的一统四海八荒,把五洲四海的所有人类全部变成自己的手下,那他实行这个策略就没有问题。
关键是他并没有做到这个程度,他建立的大宋,还有敌人。
但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想怎么玩就可以怎么玩,但是有了外敌的情况下还这么玩儿,不把自己玩死才是不合理的。
他成功的维护住自己家族的皇室地位的后果就是自己的儿孙在敌人面前,甚至还不如奴隶,所以如果他真的地下有灵,估计肯定想抽自己大嘴巴。
其实在任何一个王朝从建立到稳定的过程中,抑武兴文都是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在这其中必须掌握一个度。
绝对不能够让一方完全压过另一方,无论是让武将完全压制了文官,或者让文官完全压制了武将,这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当然在战争情况下,重用武将,这是必然的事情,在和平年代重用文臣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文武双全的那种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多数被称为文武双全的人,其实文武并不双全。
以后打仗特别厉害的将军,他只要会背几首诗,就很容易被称赞为文武双全,哪怕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连只读过一年书的文人都不如。
同样,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儒如果稍微有点身手,再打过几场小胜仗,也会被称赞文武双全,可能他的身手和带兵能力都比不上军中的一个百夫长。
当一个人一方面特别突出之后,其他的方面哪怕只表现出来一丁点的闪光点,都会被放大。
胡亥估计王离和项羽应该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展开决战了,不只是王离这边不想打,项羽那边也未必就想打。
尤其是项羽在知道了钟离昧和英布两支分兵部队全部被灭掉之后,他心中也势必会重新估计王离军队的实力。
他是个猛将,但不是莽夫,如果知道自己赢的可能性不大,他可能也想要回去重整旗鼓。
他的脚步毕竟迈的有点快了,如果他能够接连不断的取得胜利,自然可以压住底下的异动。
但是只要他失败一次,或者说哪怕是并未失败,但是损失过大,他要面对的局面都不是很乐观。
他打下来的地方,现在也就是勉强维持稳定,这还是靠着他的铁血手段,对好几个城池进行了屠城之后,让人对他感觉到畏惧,才能够把自己打下的地盘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
项羽清楚的知道他一旦败上一次,他之前打出来那些地方都很有可能再次乱起来,如果自己这边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那他就是不死也得去死了。
可是他也没办法,他必须要快速扩张,他如果坚持的贯彻打下了一个地方,就把一个地方完全稳定住,再继续的策略,可能直到现在,他都无法成功的打下一个郡。
他想的是,只要自己一路胜利下去,打到咸阳,干掉大秦皇帝,在成功灭秦的这种大势之下,所有的骚乱都会被压制。
可以说他的想法并没有错误,前提是他如果真的能够按他想的那样实现,他若是真的能够一路打到咸阳,沿途战无不胜,后方就算想乱也不敢乱。
大秦的强大依旧还是深入人心的,如果连强大的大秦都无法阻挡项羽的脚步,那么还有谁敢去与项羽为敌。
王离这一次之所以不想马上与项羽的大军决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终于收到了苏康那里的传信,知道苏康那里已经到了极限,巨兽军团估计十天之内就很有可能回到战场之上。
说实话,对于苏康可以带着八十几个人,成功的把巨兽军团拖住了超过半个月的时间,王离都感觉到有点难以置信。
但是看到传信当中写到的如今只剩下13个人还存活,王离就明白了,他以为苏康那里在损失过半的时候,应该就会考虑回返。
可是苏康那里真的是坚持到了几乎全员战死的程度,尤其是看到了他们,一路上竟然干掉了三头巨兽,王离就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巨兽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点在战场上,只要巨兽军团出现过的地方,几乎是公认的。
更何况是在人数甚至比巨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