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7 口气不小(1 / 2)

“当年乾隆皇帝集全国知名工匠之力,想要复烧汝窑瓷。”

“可惜经过数年的尝试,最后却都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记载,其实当年他组织的工匠,也烧制出了不少天青釉,和豆青釉的瓷器。”

“要知道,当年能够烧出这两种颜色的瓷器来,这已经是相当厉害了。”

“毕竟元明两代,无数帝王也都用了倾国之力,但最后却连天青釉的瓷器都没烧出来。”

“所以乾隆朝能够烧出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说起这复烧汝窑的难度同时,杨荣锦又给陈睿科普了一段过去的历史。

“可这些瓷器,最后送到乾隆帝手上,他把玩过一段时间后,总是感觉色不正。”

“后来,他就把这复烧出来的天青釉瓷器,和正版的汝窑瓷器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

“结果这一对比才发现,原来这北宋时期的汝窑瓷器的天青釉色中都有粉红彩晕若隐若现。”

“几乎每一件都是如此,而他让人复烧出来的汝瓷,则怎么看都没有这种色晕。”

“这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色不正’的主要原因。”

“后来乾隆气不过,就把那些复烧出来的汝瓷,全部销毁了。”

“再后来,到民国时期有个大资本家叫李少初,也跑到汝州,开了个窑厂。”

“试图利用现代技术,把这种汝瓷给复烧出来,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了。”

“等到解放之后,咱们国家制瓷科研人员,利用打碎的汝瓷碎片,进行了化学分析。”

“最后从釉料中分析出有玛瑙的成分,这才确定了汝瓷釉料的秘密。”

“原来,当年汝瓷的瓷工,在制瓷的时候,是把汝州附近玛瑙矿区出产的玛瑙。”

“碾碎成粉末之后,加入到其他釉料当中,按照一定比例调配,最后才烧出了天青釉。”

“而那汝窑瓷器,釉色下面所独有的粉红色光晕,就是因为加入了这种玛瑙才得到的后果……”

杨荣锦把他能够复烧汝瓷的奥义,娓娓道来。

陈睿听完之后,犹如醍醐灌顶一般。

原来这汝瓷的奥义,是在釉料里面添加的玛瑙上啊?

“这些资料,也是后来,我在瓷都,查阅了资料的时候。”

“无意之中,在某位当年参与研究汝瓷的科研人员的笔记中发现的。”

“而根据这位科研人员的记载,当时他怀疑,这些被当做釉料的玛瑙,就主要是粉红色的。”

“其中还有一些是天青色的,所以这汝瓷,才能烧出那种独到的颜色。”

“再后来,汝州附近的玛瑙矿,也早就挖没了。”

“正因为这种玛瑙矿的绝产,所以汝瓷也就烧制不出来了。”

“我正是看了他的分析,才开始精心研发这汝瓷的釉料。”

“后来,为了能够搞到粉色的玛瑙,我还专门去了一趟欧洲。”

陈睿一愣:“去欧洲?”

“是啊!波罗的海三国,还有俄罗斯可是玛瑙出产大国。”

“咱们国内玛瑙出产不多,即便是有些,品相也都不太好。”

“想要找到合格的玛瑙,就还得去这几个国家。”

“我当时就是在这几个国家,一共待了半年,这才凑齐了一批青色的玛瑙,和粉红色的玛瑙。”

“而在购买这些玛瑙的时候,我也算理解了,为啥那么多人想要复刻这汝瓷都没有成功。”

“为啥?”

陈睿很是时候的当起了捧哏。

“这粉红色的玛瑙,和天青色的玛瑙,本身也是稀罕物,本身价格就贵。”

“你收回来,研磨成分,配置成釉料,去烧瓷器,最后还要冒着很大失败的风险。”

“你说这买卖,谁会去做?”

听到这里,陈睿不由恍然大悟。

难怪这么多年咱们一直没能复烧汝瓷成功呢。

原来这也是一大要素啊!

毕竟复烧汝瓷就算再难,可按理来说也难不倒咱们龙国的能工巧匠吧?

可最后却硬是没烧出来。

想来,这经济因素,也是困扰着工匠们的很大一个要素。

“之后,我有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

“最终才敲定了釉料的配方,和烧制的工艺。”

“这些技术,我现在都可以传授给你。”

“不过你现在要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去那边,找到合适的玛瑙……”

听杨荣锦这么一说,陈睿立马也换上了一副苦瓜脸。

“我去,现在东欧那边可不太平呢!”

俄罗斯就不用说了,现在正处于特殊状态。

至于波罗的海三国,本身和俄罗斯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