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二一六章 将军府考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一六章 将军府考试(1 / 2)

马日磾和韩融这批老狐狸都已经看出来了,这次补官,就是丁宽挖的一个小坑。而这张候选孝廉的名单,就是这次大规模核查的重要线索,肯定要进行全面严格复核的。

几个大臣一商量,干脆双管齐下。先是派出了数个调查小组,去各州进行暗访,查访各郡举孝廉的过程是否有太过分的猫腻。

同时,在洛阳之内,还准备对这些候选孝廉进行考试,而主考官更是由马日磾、韩融这些重臣来亲自担任。有他们作为主考,这些人选一入洛阳,有没有真才实学,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从制度上来说,大汉的察举制,实际上已经有了复试的流程,并且考试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不过在实行的时候,因为官场的黑暗,而流于形式罢了。

只要真的认真执行,“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这种情况,是很容易杜绝的。

丁宽此时并没有想马上就废除察举制,因为没有那个基础条件。

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此时绝大多数能够读书有成的人,背后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网,用不用察举制,最后的人选也脱离不开这个巨大的无形网络。

丁宽知道,此时想要完全杜绝官员的裙带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资格任官的那点基础人才,都在这个关系网之内。在把教育更广泛的推开之前,废除察举的意义实际并不大。

就像后世的某项着名运动,连青少年比赛和业余比赛都黑幕重重,所有的根基和土壤都不具备,还想让成年国家队出成绩,也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丁宽至少可以先让这些人,不能如以前那么横行无忌。至少要让这些人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明目张胆的乱来的。

文官体系的官员选拔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但丁宽自己的将军府体系,却已经有了推行新制度的基础。

大汉原本的文官体系,提倡的是“以孝治天下”,其实是用道德体系,来替代技术性管理。

而丁宽更注重技术性管理,丁宽将军府麾下的部门,大多也都是在处理各种庶务,工作能力的评价更容易采用客观一些的标准。

而且,将军府所属的官员,除了武将体系之外,其实大部分并不符合大汉的传统官制,严格说起来,只能算是将军府的掾吏,在这个体系内采用新的选官体系,对原本的大族入仕渠道,并不会有过于直接的冲击。

在洛阳尚书台掌管的文官体系,组织察举的同时,丁宽的将军府体系,也在举办官员选拔的考试。将军府考试并不只是针对文官,还包括了武将。

丁宽将军府体系的官员选拔,完全绕开了郡守、县令的文官体系,而是由分布在各州郡的典农司和都尉体系来进行。分为县试、郡试、和会试三级。

县试是最初级的考试,报名自愿,考试的内容就是三门,算学、生活常识、弓马武艺。考生可以任意选择考试的科目,当然最好是三科全考。

这三门内容,都是各自独立算成绩,算学和弓马武艺不需多说,生活常识的考试,除了那些常识的知识点之外,其实还考察了最基本的识字和简单写作能力。

任何一门成绩如果不错,其实都可以算是有用之才了。考官认为成绩不错的,可以直接收入到这些基层部门充任低级的胥吏。

同时考官认为更有前途的考生,都可以举荐到郡中。通过县试过程,向郡中举荐的考生,并不设严格的名额限制,可多可少,由考官自行判断。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汉时的乡土观念极重,很多人并没有特别远大的抱负,能够通过这种考试,成为县级的胥吏,已经十分满足了。

真正愿意去参加郡试的,都是确实有些能力和抱负,不甘心一直留在小县城的人。以此时的交通条件,去郡治的城市,往返的时日并不短,滥竽充数的人,即使去参加了郡级的考试,也很难有所收获。

同时,为避免各县城的主考官,把推荐之权作为奇货可居,丁宽规定任何人除了可以参加本县的县试,获得郡试资格之外,也可以到郡治所在,去参加郡试的预试,成绩通过,可以直接参加接下来的郡试。

郡试同样是三门,算学难度肯定是有所提高,生活常识则改为策论,策论总共有十个题目,可任选两道作答,弓马武艺不用多说。

郡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同样可以进入各郡的将军府分支部门为胥吏,弓马武艺出众的,可以直接从军,但最高任职的级别不高于屯长。

各郡可以继续向将军府推荐会试名额,会试同样是算学、策论与弓马武艺三门考试,另外还会由将军府的官员进行面试,再进行官职授予。

丁宽这些考试的题目,其实难度都不高,有些类似后世的资格考试,选拔的并不是顶尖人才,而是基本素质。哪怕发现了特别优秀的人才,也不会通过这些考试,就直接给予过高的官职,而是会在后续履职过程中,逐步进行提拔。

这些考试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