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很多先进之处的。问题出在后人的解释和运用上,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后世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被阉割改造的不成样子了。
而那些当权者,为了降低社会管理的难度,一直在用阉割过的儒家思想,拼命把社会结构进行简单化,对社会的多样性进行全面压制,才是造成中国的两千年封建王朝时代,一直在原地踏步,发展缓慢的原因。
丁宽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开放性的,能够自我不断改良的社会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内缩的,注定日益腐朽的家族王朝,所以丁宽一直以来对士人是又拉拢又打压。
为了减缓自然科学体系与士人的冲突,丁宽不仅同时开办三个学校,还把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暂时藏在军校之内。而且回到青州之后,甚至把自己的治所从齐国的临淄,迁到了靠近大河入海口的乐安国寥城。丁宽新建的几所学校也建在这里。
丁宽的几所学校,投入的资源不小,但却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这几个学院教授的都是比较务实的内容,甚至是很多士人所不屑的知识,因此并不需要在士人中争抢生源。
丁宽几所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的平民阶层,连所谓的寒门出身,数量都不多。丁宽在自己体系的内部,已经推行小学教育多年,这些已经能够识字、有一些数学基础的平民,就是丁宽几所学校的主要生源所在。
而很多从军中退役的兵士,之前已在军中读过小学堂,也有机会进入这些学校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再进入丁宽的体系,成为骨干的力量,这就是丁宽要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
士人要用,但不能依赖。而且士人的培养也不需要丁宽去操心,这么多年下来,丁宽的治下已经不缺乏士人,甚至士人已经有点比例太高了,需要丁宽培养其他团体来进行平衡。
两年之前,丁宽去拜访了郑玄之后,郑玄的私学已经开在了临淄。有丁宽从东观弄出的藏书为诱饵,有郑玄的名声威望做招牌,有陈纪这个颍川名士的全力支持,丁宽远征辽东的这两年,郑玄的私学发展的极快,学生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人。
不时还有其他州的大儒前来与郑玄交流盘桓,也经常在这个私学之内,进行不定期的讲学,甚至很多饱学之士在郑玄的邀请之下,彻底留了下来,做了学院的授课博士。
丁宽治理之下的青州,整体比较和平安宁,百姓虽然距离安居乐业仍然有差距,但至少能够解决温饱,在汉末的乱世之中,已经是难得的安居之地。
在这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之下,临淄已经成了真正的人文荟萃之地,很多其他地方的学子,慕名之下,纷纷不远万里,千辛万苦来到临淄就学。
一时之间,青州显现出一种与其他州郡完全不同的欣欣向荣迹象,颇有些中兴之势。而丁宽也就借着这股兴旺的势头,大肆招纳人才,充实他的车骑将军府体系。
甚至很多人才,被他从青州,输送到了平州,去充实这个新拓之地的管理机构。别看平州偏远,但却是丁宽极为重视的核心地界,在聪明人眼里,到平州为官,可不是被流放发配,反而是更容易出成绩的终南捷径。
士人聚集,看起来欣欣向荣,但负面的问题同样不会少。人类一思考,就爱打嘴炮。临淄这个地方,聚集的士人太多了,自然也就不会缺少人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卖弄才华。当中固然有些真知灼见,但更多的却是浮躁的夸夸其谈。
丁宽要办的是实事,临淄这么多士人形成的舆论,可以偶尔利用一下,但却没必要太过当真,更没必要被这些士人的舆论牵着鼻子走。
丁宽作为穿越人士,对这种舆论的作用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才把治所彻底搬出了临淄,把这个城市干脆留给那些士人去玩吧。
为了不让青州过于畸形,丁宽也同时在给扬州和豫州去信,鼓励颍川士人和扬州士人同样积极的推动私学,与青州的私学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只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是对政权的稳定有所助益的,任何时候,一家独大,垄断资源和利益,都不会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