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三十九章 生产自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 生产自救(1 / 2)

让丁宽出兵的旨意到达南阳的时候,丁宽很忙。

他忙碌的不是练兵,有程昱、芮祗、马腾、高顺这些将官在,练兵并不需要他太操心。

他在忙着协助徐璆恢复秩序,生产自救。

从正旦日率兵抓捕张曼成,到三月底斩杀赵弘,彻底平定黄巾,南阳的战乱持续了三个月。十几万人造反,三个月平定,这个效率已经非常高了。

而且丁宽也非常严格的约束军纪,尽量减少战乱对黎民百姓的影响。但战乱就是战乱,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百姓民生的破坏非常的直接粗暴。

战乱的破坏,不止是双方在战争期间对城池的损毁、对百姓的杀戮掠夺。破坏力最大的是由战乱引起的次生伤害。

耽误农时、田地损毁引发的饥荒,死者掩埋处理不当引发的病疫,比战乱的直接破坏可能还要严重。

这种次生灾害往往持续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丁宽作为穿越者,对这些次生灾害有清晰的认识。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春耕和秋收是最重要的农时,一旦耽误错过,损失及其巨大。

一向喜欢凡事做在前面的丁宽,早就准备好了大量的种子和农具、耕牛。

扬州过来的种子、农具在正旦过后就已经起运,自大江而来,经荆州军控制的运输线,从襄阳运入南阳。

丁宽和徐璆领军在前线作战,给南阳太守褚贡的分工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官军控制区域的春耕。

凉州运来的种子和耕牛等,也早就到了武关。丁宽这边剿灭了黄巾军,那面的物资就直接从武关进入了南阳。

这次黄巾军仅俘虏就抓了八万多人,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壮。丁宽和徐璆没那么大杀性,不会大规模屠杀俘虏去筑什么京观。

这么多俘虏也不可能白养着,在丁宽的建议下,这些俘虏全部被罚做劳役,在郡兵的看管下在无主土地上播种粮食、兴修水利,农闲之时再让他们来修补城池,修补道路。

趁着这个机会,丁宽也在南阳又建了一所农庄,而这个农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水稻种植。南阳已经紧邻湖北,气温高,而且南阳盆地水网密集,水利资源丰富,是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

东汉的粮食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的一直是粟和麦。

粟,去壳后就是后世的小米,又称禾。在先秦时期,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麦,最主要的品种是小麦,秦国国力强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建好郑国渠后,大规模推广小麦种植。而到了汉代,继承了秦的疆土,小麦的种植更是自北而南推向了全国。

中国水稻种植的历史非常久远,西汉的时候,幽州的渔阳郡就已经成规模的种植水稻了。但水稻在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历史上,水稻成为与小麦并列的主要作物,已经唐宋时期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占城稻的引入。

丁宽此前专门走过交州,就是为了占城稻,此时丁宽引种占城稻的试验已经成功,并已开始在江东和交州进行推广。占城稻最大的好处就是生长周期短,交州可以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可以一年两熟。

现在丁宽准备把占城稻引入南阳,如果能够成功,则可以每年先种一季稻,再种一季麦,一年两收,粮食产量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丁宽很清楚自己很快就会离开南阳了。只要黄巾按照历史的轨迹,把汉军主力围困在长社,朝廷一定会调自己去救援。

徐璆这个刺史在荆州的任期也不会太长,等到南阳安稳下来,他要么升迁去边远之地做一郡太守,要么就会被朝廷里的外戚和宦官找个理由免官,弹劾张忠之事,已经把皇帝生母董太后得罪死了,未来几年徐璆的仕途很难顺利。

南阳是权贵家族聚居之地,各方势力复杂,又距离丁宽的老巢扬州太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丁宽不可能将这里建成自己的根据地。

如果功利来看,南阳的生产恢复与丁宽没什么直接关系,他现在费心费力,调动大量的资源人力帮南阳恢复生产,完全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不会有什么直接回报的。

但丁宽前世看了那么多三国小说,在看到汉末三国那么多英雄人物光芒闪耀的同时,一直最难以接受或说心中不平的,就是接近百年战乱,人口大量死亡。

关于这些死亡人口数据,一直有争论,有说减口八成的,有说减口五成的。但五成已经是最低的数据了,就是按这个算,也是减少了一半的人口。是何等悲惨而又羞耻的一段历史。

丁宽既然穿越过来了,虽然阻止不了乱世的降临,也希望尽可能少死些人,这不是什么圣女婊,只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帮助一下别人。

当然,丁宽已经搭了人力、物力,也不可能再搭财力。一郡之地,三十几个县的自救资源,不是丁宽一个人能支付的起的。

丁宽运来的所有物资,都是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