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眼后,周杰仑摇摇头,一声轻笑:
“不肿了喔~”
“不肿了就行,不然眼睛跟你一样小可就难受了。”
“……哈。”
周杰仑脸上又出现了笑容:
“拜托,我是单眼皮,你不要听他乱讲了好不好。我眼睛只是看起来小,其实不小的。”
“诶,一会儿带我们去哪吃早餐?”
“就在这附近,码头那边。”
随手一指远方:
“渔船回归了喔,有好多新鲜的海产,味道很棒喔~”
“咕嘟~”
女孩咽了口口水:
“好饿……”
话音落,摄影机定格。
俩人走出了镜头。
“OK。”
许鑫喊了一声,然后都不用他说,杨蜜和周杰仑,包括旁边站着的人都挤在了摄影机的数字屏幕前,想要看看拍的什么样。
所有人挤在一处,李平东直接调出了刚才拍摄的画面。
人群最前面的许鑫眯起了眼睛。
“三,二,一,走~”
随着自己的声音响起,画面开始缓缓移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画面结束。
许鑫颇为感叹的来了一句:
“李老师,真厉害啊……”
“哈哈哈~许导,你也不错哦,这段拍的很棒。镜头感很好~!”
李平东一脸笑意。
可其他人却都忍不住互相看了看……
包括周杰仑和杨蜜……
大家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
这段……不就是走路,移动拍摄吗?
演员一边说话一边走,还有啥?
拍啥了?
这俩人……就这么互相夸对方?
虽然镜头看起来还挺舒服的。
但也瞧不见什么特别的啊……
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许鑫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或者说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去解释。
导演的首要职能,是给观众诠释好故事。
告诉大家我拍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或者说把一个故事从剧本文字呈现到屏幕上。
这是首先要做的。
而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再去表达一些东西,或者利用镜头语言之类的……那是导演个人的事情。
这就是所谓的“风格”。
而很多观众追求的艺术鉴赏也不是什么去看导演拍摄的,他们看的是故事,是画面,是演技这些。
故事是否清晰明了,画面是否看起来舒服,演员的演技看起来是否自然。
他们追求的是这些。
而许鑫做到了么?
做到了。
高山、大海、林荫路。
这些画面通过二人那不紧不慢的步伐,以及缓慢平移的镜头,已经呈现给观众了。所以他们才会感觉这段看着还不错。
可要说去解构导演的镜头语言,或者是干嘛的……其实没必要,也谈不上。
第一是艺术鉴赏水平的高低。
第二就是……电影画面每一分每一秒的在前进。除非是刻意来抠细节的影评人,或者是被导演的某一个画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饱含特定情感的印象。
否则,就这种风景、人物、对话、剧情的设定,观众的第一印象永远都是“舒服不舒服”或者“看起来美与不美”这么简单直接而已。
不是说观众没有艺术鉴赏水平,而是说……
电影市场里百分之99的观众,看电影最开始的关注都是这一点。
或许在二刷、三刷时,他们才会细心的留意一些东西,比如解析镜头语言,演技,或者是里面的某个彩蛋之类的。
但在观众心里,同样也有一个泾渭分明的分割线,就是哪些电影值得多刷,而哪些电影看完就忘。
就是这么简单。
值得多刷的电影,一定是某种电影本身通过一些你看得到,或者看到看不懂,或者干脆忽略但却依旧在心底留下印象的画面、镜头、主题这些“余味”,为其本身定下了输赢。
而不值得刷的电影,大多数问题都是出自剧情或者观众看不懂上面。
或许是观众本身阅历不够,要在几年后才能逐渐明白导演的表达。或者干脆就是烂片。
那就是后话了。
可不管怎么说,许鑫始终特别喜欢女友对他说的那句话。
人生与电影一样,皆以余味定输赢。
而如果他知道现在大家对于这段在李平东心里,评价很高的镜头的观感只是“看着还挺舒服的”的时候,绝对会微微一笑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