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帝没有下赐死冯胜的明旨,只是让乾清宫管事太监给冯胜送去了三尺白绫。冯胜在悲愤交加中自缢而死。至此,大明开国六公无一人存于世间。
可怜的冯胜,为了保命用了诸多办法。譬如蓝玉权势最盛时,洪武帝秘密下旨冯胜回京与傅友德共同收夺蓝玉兵权。冯胜不愿意搅入这场政潮,干脆自称有病,在路途中能拖延则拖延。一直到蓝玉被杀才慢吞吞的进了京;又譬如他为了证明自己对权力没有野心,装作沉溺酒色。每夜必选三名小妾陪寝。其实三个小妾只是陪他在床上打骨牌而已......
机关算尽,冯胜最终还是难逃一死。正如洪武帝对朱允炆所言: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
《明史》载:太祖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多,数以细故失敌意。蓝玉诛之月,奉诏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老将们死的差不多了。洪武帝的病休养了三个月也终于痊愈。他开始催促北方九边削减员额、军费,同时他命耿炳文巡视云贵卫所军、李景隆巡视北方边军、徐辉祖巡视浙闽卫所军。
李景隆去北方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削减九边员额、军费。这是一项极为难办的差事。边镇将领、士兵连年作战,做的是刀头舔血的营生。要动他们的利益,恐怕真有人敢跟李景隆动刀子。
在离京之前,二十九岁的李景隆来到了耿炳文府上。耿炳文是侯爵,李景隆是公爵。公爵却对侯爵毕恭毕敬。因为文臣之中,讲究出身。武将之中,讲究资历。江南诸侯争霸,耿炳文在浙江长兴城据守十年,恶战张士诚的时候,李景隆还是他爹李文忠裤裆里的一泡脏水呢。
耿府大厅。
李景隆拱手道:“此番去北方九边巡视,恐怕要一年多时间。今日景隆特来与耿帅辞别。”
耿炳文是个实在老头。他叹了声:“唉!你、我、辉祖三人外出巡视各地驻军,数你的差最难办。九边那群老兵油子根本不会把你这个朝廷的曹国公放在眼里。你去裁他们的人,减他们的军费。他们指不定给你生出多少麻烦呢。”
李景隆微微一笑:“耿帅放心。我是奉旨办差,我就不信他们敢抗旨。”
耿炳文道:“你当怎的?九边的那群丘八爷真敢干出抗旨的事来。你虽是公爵,但资历浅,压不住他们。我曾向圣上请求,让我去北方九边,让你去云贵。圣上不知道为何,执意让你这个年轻人北行。我真为你担心啊。”
李景隆笑道:“耿帅不必担心。我已有准备。”
耿炳文问:“哦?你是准备带一批追随过你父亲的五军都督府老将一同前往么?”
李景隆摇头:“非也。”
耿炳文又问:“那你是准备了一些财帛分赠给九边的那些镇帅、卫使?”
李景隆道:“非也。镇帅、卫使们太多。恐怕把我曹国公府的家底全带去也不够他们分。”
耿炳文一头雾水:“那你准备了什么?”
李景隆答:“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人人皆爱戴高帽子,我见人就赠上一顶,想来能够畅行无阻,办好圣上交待的差事。”
耿炳文有些不屑:“为将者,以功立威,以威服人。你学市井之间的小人,给边军将帅们戴高帽、行阿谀奉承之道算怎么回事?”
李景隆拱手:“耿帅教训的是。为人也好,为帅也罢,都应该光明磊落、正直为人,不能靠阿谀奉承去办事。不过话说回来,当今世上,像耿帅这般光明磊落、正直为人、不喜欢阿谀奉承的高风亮节者,能有几人呢?”
耿炳文听后极为受用:“景隆,我的好贤侄。你能看透这一层,说明是个可造之材。可惜你生得晚,没有赶上江南诸侯争霸的恶战,也没赶上数次大规模的北伐。等你以后有机会统帅大军,打几次漂亮的胜仗,在军中的威信自然就树起来了。”
李景隆谦卑的说:“耿帅过誉了。景隆还要回家准备此次北行的事,先行告辞。”
李景隆走后,耿炳文越想越不对头。猛然间他一拍脑瓜:“呵!我让景隆这小子耍了!刚才他就是在给我戴高帽呢!看来人人都爱听恭维话。这差事,他说不准还真能办成!”
李景隆走出耿府,自言道:“还没到北边呢,就已经送出去一顶高帽了。一百顶只剩下九十九顶。看来高帽子还是多多益善,天下有谁人不吃这一套呢?”
这就是李景隆。用后世的话说,他是个妥妥的社交达人。可惜,社交达人会办事、会来事,却不一定懂得打仗。几年之后,他将亲自证明这一点。
数月之后,李景隆巡视到了北平。
北平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是边军,一类是王府护军。此番裁撤员额、削减军费,洪武帝只将刀子砍向了边军。并不打算动王府护军。他派李景隆去办这件事,自有他的考虑。燕王朱棣在北平多年征战,屡战屡胜。本不隶属于他的边军将领对他极为敬佩。朱棣是李景隆的小舅舅,舅甥二人从小关系就好。洪武帝认为关键时刻朱棣会帮李景隆,说服边军里那群粗人。
燕王府。
李景隆正在拜会燕王朱棣。他先行了国礼。国礼罢,三十六岁的燕王朱棣大笑:“李小眼,咱爷俩有八年没见了吧?”
李景隆是跟在小舅舅朱棣屁股后面长大的。李景隆眼睛天生就小,小时候朱棣给李景隆取了个绰号“李小眼”。
李景隆笑骂道:“有你这么当舅舅的么?当着这么多下面的人,你就不能给我这个曹国公留点颜面嘛。再说了,别总爷俩爷俩的,你也就比我大七岁。”
朱棣道:“呵,我都忘了你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