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锦衣长歌> 第457章 叛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7章 叛乱(1 / 3)

洪武十八年,秋。浙西,镇江府丹阳县。

镇江府位于应天以北一百五十里。本来属于直隶布政使司治下。洪武十一年划归浙江布政使司。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元末群雄争霸时这一带曾是张士诚的地盘。

月黑风高。丹阳县东城城门。上千个瘦骨嶙峋的百姓手持锄头、铡刀潜伏于城墙外。城内看守城门的是丹阳县衙的十几名壮班衙役。

不多时,一个身穿七品官服的人来到了城门前。此人是丹阳县令,沈放。沈放是洪武四年殿试的三甲进士,跟吴宗伯、郭翀是同年。

城门下当值的班头见沈放来了,拱手道:“沈县令,您要出城?”

沈放点头:“打开城门。”

班头连忙命人搬开了城门的门栓,转动绞索打开城门。在城门打开的一瞬间,城外的那上千百姓一窝蜂似的涌入城内。百姓当中为首的是个七旬老者,旁人都喊他张叟。

十几名壮班衙役见状大惊,纷纷拔出腰刀,护在沈放面前。

沈放却丝毫不慌,他命令十几名壮班衙役:“给我放下手里的刀!否则别怪大周义军手下不留情!”

壮班衙役们无奈,只得将腰刀丢弃在地上。

张叟走到沈放面前,拱手道:“沈县令,县北三乡还走得动的乡亲们都来了。”

沈放高声道:“诸位乡亲,自此刻起我不再是大明的丹阳县令沈放!我是大周义军都元帅沈放!你们这就随我入城,打开官仓,取走官粮赈济镇江府八县的饥民!另外城内为富不仁的士绅有六位。他们深宅大院里的钱粮,咱们可以尽管取用!”

一千多名“大周义军”闻言个个欢欣鼓舞。

沈放又高喊一声:“张叟乃是大周皇帝张士诚的亲生父亲,大周的太上皇!今后我们要效忠于太上皇,恢复大周基业!都跟我走!取粮去!”

洪武十八年九月初八。镇江府丹阳县令沈放造反,拥戴当地人张叟为“大周太上皇”,建立“大周义军”,攻掠镇江诸县。镇江百姓群起响应。仅三日,义军即发展至三万人。又五日,攻陷镇江府!

消息传到应天,举朝哗然。

乾清宫。洪武帝正在召开御前会议。

刑部尚书王惠迪禀奏道:“圣上,镇江府毗邻应天,竟发生了乱匪造反之事。臣以为应当及时派兵镇压!”

兵部左侍郎王志一向跟兵部尚书俞纶不和。他趁机向俞纶发难:“两月前小股倭寇登陆浙东,俞部堂调镇江卫前往镇压。当时臣就觉得杀鸡用了牛刀,小题大做。若镇江卫的七千兵马尚在驻地,形势也不至于发展至此!乱匪绝攻不下镇江府!”

俞纶哑口无言。

刚刚接替刘仲质的礼部新任尚书赵瑁道:“圣上,乱匪假借张士诚的名义造反,朝廷若不派大军镇压,恐今后其他各省会有心怀叵测之人争相效仿!还有,乱匪头子竟是我大明的县令!不知吏部当初为何没有识破他是个用心险恶之徒,竟委了他做七品正堂。”

赵瑁亦在借着这件事攻击自己的政敌——吏部尚书余熂(xi)。

余熂连忙解释:“启禀圣上,吏部考功司半月前查得沈放在丹阳县令任上玩忽职守、纵容不法,已经开了革职文书送到了丹阳。想来沈放是因为被朝廷革职,怀恨在心。这才纠集刁民造反的!”

户部右侍郎郭桓开口:“圣上,镇江是北方秋赋押送入京的必经之路。臣赞同兵部王侍郎、礼部赵部堂的建议,朝廷应及早派兵平叛。”

洪武帝阴晴不定的看着一众臣子们吐沫星子乱飞。他心头存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他这个大明天子就是造反出身。他比谁都清楚,华夏百姓性格温顺,但凡饿不死就不会去造反。大明开国这些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虽屡有小规模的叛乱,都是因为那些地方太穷,老百姓实在吃不上饭,才铤而走险造反的。镇江府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怎么可能一下冒出这么多反民?

跟洪武帝抱有同样疑问的还有殿下侍立的锦衣卫北镇抚使常歌。

郭桓见洪武帝没有表态,提醒他道:“圣上,若不及时派兵镇压,一旦乱匪们劫了北方的秋赋,朝廷的秋赋就会变成叛军的军饷!他们必将趁势做大,后果不堪设想!”

洪武帝终于作出了自己的决断:“命前军都督同知徐辉祖停止丁忧,暂时夺情,率金吾前卫、虎贲左卫一万五千将士前往镇江平息叛乱。另外......命锦衣卫北镇抚使常歌为监军钦差,一同前往。另外郭桓,户部要立即拨给金吾前卫、虎贲左卫开拔所需军饷。”

郭桓叩首:“臣遵旨。”

众臣散去,洪武帝唯独留下了常歌。

洪武帝问:“知道朕为什么让你跟着徐辉祖去镇江平叛么?”

常歌答道:“知道,圣上是想让微臣查清楚,为何镇江的百姓会造反。”

洪武帝笑道:“果然是聪明人。平叛是重要的事,搞清楚为何会发生叛乱同样重要。对了,蒋瓛给朕上了一道密折,说锦阳郡主宾食吴宗伯以前与匪首沈放过从甚密。”

常歌连忙替吴宗伯辩解:“吴宗伯对圣上忠心耿耿,绝没有参与沈放的叛乱!”

洪武帝道:“朕当然相信朕的妹夫。这趟去镇江,你带上吴宗伯。最好能劝动沈放投降。那些叛乱的镇江百姓都是朕的子民,朕轻易不愿意对他们赶尽杀绝。”

洪武帝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他对待官员严苛无比,嗜杀官员成性。对待百姓却一向仁厚。这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贫苦百姓家的孩子,对当官的天生有一种仇视感。对百姓天生有一种亲切感。

常歌回了家,对宋盼儿说:“我要跟随辉祖去镇江平叛,你快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