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在谋反方面属于学术派。他自从生出了谋反之心就遍览史书,参阅历朝历代大臣谋反成功做皇帝的先例。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大臣欲改朝换代,除了将朝廷内部的大权握在手中,最好还要找到外援。
倭寇是胡惟庸的第一个外援。找这个外援的目的在于调虎离山,让燕王和徐辉祖带着兵马去浙东。
在胡惟庸的计划中还有第二个外援——那就是北方的伪元。元人逐水草而生,且生育能力极强,全民皆兵。洪武帝自登基之后已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元人却犹如汉家的诗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依旧在北方保持着对大明强有力的威胁。
胡惟庸打算派人去前去联络伪元在北方策应他谋反。如今明军的一多半儿主力都部署在北方边镇,且这些边军都是徐达的旧部。胡惟庸在应天起事,如果北方边军南下勤王,对他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麻烦。若伪元能够南下入寇,拖住北方边军,他将多出几分胜算。
要跟伪元联络,需要委派一个合适的人。胡惟庸想到了一个人:工部营缮司郎中封绩。
封绩是个不大也不小的官。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命大。
元末,封绩在河南沁阳任元廷的县令。河南境内弥勒教起事,攻陷了沁阳县城,抓获了封绩。本来义军首领准备处死封绩。行刑时正值寒冬腊月。义军首领正要下令开刀问斩,刑场的天空中却凭空响起三声炸雷。义军首领大骇,认为冬日鸣雷是他欲杀封绩导致了上天不悦。于是乎刀下留人,饶了封绩一命。
十日之后,元军重新夺回沁阳,封绩被元军解救。他编造了一段在刑场痛骂义军首领,老天爷降下冬雷庇佑的故事。又向元军将领施以重贿。最终不仅捡了一条命,而且被元廷提拔成怀庆知府。
洪武元年,徐达派常遇春进攻怀庆。封绩率一众官员投降。常遇春是出了名的爱杀降。他将整个怀庆的伪元官员集中起来,准备一起杀掉。又是杀头的法场,又是临刑之前。徐达恰到好处的赶到了法场,下令停止行刑并且训斥了常遇春。徐达还带来了洪武帝那道著名的旨意“四海之内皆一家。凡留居华夏土地,拥护大明皇帝之人,无论蒙汉,皆是大明子民!”
封绩是多会见风使舵的人?立即带头高呼“愿效忠大明皇帝,为怀庆百姓造福”。一日之后,他从死囚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的怀庆知府。
又过了几年,封绩升为河南按察使。因为办了一件错案,被连降三级贬为刑部主事。降职是坏事,到了封绩这里却成了好事!因为仅仅十天后,让朝野血流成河的空印大案发生了!河南各级掌印正堂官员被一扫而空,他因降职到了刑部逃过一劫。空印案让几乎所有的留用伪元降臣掉了脑袋。封绩却逃出生天,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所谓危机就是转机,福兮祸所依。封绩降到刑部做主事,阴差阳错攀上了胡惟庸的高枝。胡惟庸将他提拔为工部营缮司郎中。这个官儿虽然不大,却是个实打实的肥差,掌管着修建、修缮皇宫、陵寝、庙坛、官衙、城垣、仓库、营房、廨宇。类似于后世的建设部建筑管理司司长。封绩在任上闪转腾挪,帮着主子胡惟庸大发横财的同时,自己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就是命大又好运的封绩。他本来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因为胡惟庸的里通卖国被载入了史书。
丞相府书房。
胡惟庸单独召见封绩。封绩虽是胡惟庸的亲信,却因官职低微,很少能够得到单独召见的机会,这让他受宠若惊。
封绩小心翼翼的问:“丞相日理万机,接见下官不知有何要事?”
胡惟庸笑道:“什么下官不下官的?自你调入京城,就与我亲近如兄弟一般。这里没有外人,我们兄弟相称如何?”
封绩激动的差点犯了心梗!权倾朝野的胡丞相竟然跟我兄弟相称?我这是要发达了啊!
封绩很会顺杆儿爬:“丞相如此抬爱下官,不,抬爱小弟我。小弟今后就算是结草衔环,也不能报答您的恩情于万一。”
胡惟庸收敛笑容:“实不相瞒封贤弟,我这里有一桩要紧的事情让你去办。”
封绩连忙道:“什么事情胡丞相尽管吩咐!别管是上刀山还是下油锅,我都将竭尽所能!”
胡惟庸问:“你在伪元朝廷那边应该还有不少旧日的同僚吧?”
封绩一愣,慌忙解释道:“有是有......不过我早已跟他们划清了界限,我与伪元不同戴天!”
胡惟庸摇摇头:“有什么好不共戴天的?百年前大元代宋也是顺应天命嘛。”
封绩敏锐的察觉到胡惟庸的话锋不对!他没有说“伪元”而是说“大元”。按照大明律法,呼元不加“伪”是谋反之罪。元前加个“大”更是罪加一等。
胡惟庸又道:“你我是兄弟,自然应该交心。实话跟你说了吧,当今圣上暴戾无仁、生性多疑。一件空印大案几乎屠光了大元的降臣。这两年他又排挤功勋老臣,连德庆侯廖永忠那样的老臣他都不放过。我打算顺应天命,取而代之。”
封绩震惊了:胡惟庸这是要谋反啊!他竟然对我毫不避讳?
胡惟庸再道:“封贤弟,你精明强干,有治国大才。待我成事之后,打算封你做右丞相。不知你以为如何?”
胡惟庸很会看人。他清楚封绩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之人,在高位的引诱下封绩绝对会效忠于他,绝不会找洪武帝告密。
封绩拱手道:“愿惟胡丞相马首是瞻。”
胡惟庸终于切入正题:“在我起事之前,我希望你作为我的使者出使北方元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