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锦衣长歌> 第903章 迁都大策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3章 迁都大策诏(1 / 2)

失意的汉王朱高煦离开了应天,前往乐安州就藩。他彻底失去了夺嫡的机会。当然,他绝对不会甘心做他大哥和侄子的臣子。关于他的故事还很长。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纪纲虽被千刀万剐,一命呜呼。永乐帝却打算拿这个死人做文章。

自永乐帝授意李至刚上折请求迁都以来,朝堂上的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持反对意见。

对于降臣派,他们大都是出身江南士林,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不愿意去北方吃风沙。

对于靖难派,他们好容易从北方打到应天,自然希望能够好好享受江南这个脂粉繁华之地。

两派平日里争来斗去,在对待迁都的态度上出奇的一致。

北都的营缮工程已经干了十年。到现在反对的声音还是不断。

永乐帝打算利用纪纲谋反事件,让群臣表态支持他迁都。

这日,永乐帝召见了纪纲案的主审官——锦安侯常歌。

永乐帝道:“今日召你来,是有件事跟你商量。明日早朝,你跟朕唱一出双簧。”

常歌拱手:“敢问皇上,什么双簧?”

永乐帝道:“群臣,哦,也包括太子。他们反对迁都由来已久。太子是怕花

钱,没有别的心思。其余臣子却抱着一颗偏安东南的心。强明不是弱宋!弱宋当年就是毁在了临安的脂粉气上!朕要利用及纪纲谋反,逼他们表态,支持迁都。”

常歌立马反应了过来,睁着眼睛说起了瞎话:“禀皇上,纪纲及其党羽,曾密谋反对迁都!凡反对迁都者,皆有纪纲党羽之嫌!”

常歌是支持永乐帝迁都的。因为他了解永乐帝“天子守国门”的苦心。

北方草原一直不太平。洪武朝十三次北伐,永乐朝已进行了三次北伐。其中两次是御驾亲征。还是没能完全平定草原。鞑靼和瓦剌隔三差五就闹事,搞搞南下入寇这种草原民族喜闻乐见的活动。

大明最精锐的兵力,是一定要驻扎在京城周围的。

与其将精兵驻扎在长江以南的应天附近,不如将大明都城迁到长城边上。将朝廷的大部分精兵强将都放在北边一线。

永乐帝听了常歌的话,大喜过望:“不愧是朕的大舅哥啊。你与朕君臣相知!朕刚才说的双簧,就是这事。”

常歌道:“皇上放心。明日早朝,臣知道该怎么说。臣还有一个建议。开国勋贵与靖难勋贵不同。大部

分开国勋贵家族已经没落。若迁都,不如让开国勋贵留在应天。让他们的子孙世代安逸享乐也就是了。”

永乐帝道:“这个提议很好。靖难勋贵都跟朕去北都。开国勋贵居应天。”

翌日早朝,双簧戏开场!

常歌出班道:“启禀皇上。名单上的纪纲党羽,已全部缉拿归案。但臣有顾虑,怕那份名单不全。朝中仍有暗藏的纪纲余党。”

常歌此言一出,文武群臣皆心中一颤。

胖太子朱高炽心中奇怪:常歌最反对兴起大狱。今日这是怎么了?好像在鼓动父皇继续追查纪纲谋反案。此事追查下去,恐怕会再次兴起“瓜蔓抄”。难道常歌越老越糊涂了?

永乐帝正色道:“除恶务尽!对于纪纲党羽,一定要一查到底。无论官位多高,资历多深,凡查出,立即抓捕、定罪、斩首。”

常歌一唱一和:“皇上所言极是。除奸党,一定要一网打尽、斩尽杀绝、斩草除根。臣查明了一件事。纪纲曾与一众党羽密议,反对皇上的迁都大计!”

永乐帝打断了常歌的话:“哦?也就是说,谁反对迁都谁就有纪纲余党之嫌嘛?”

常歌道:“正是这样

。”

文臣武将们不是傻子。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皇上和锦安侯是在借着纪纲谋反,逼我们表态支持迁都啊!

纪纲余党是一顶天大的帽子。扣在谁的脑袋上,谁就要家破人亡。谁也不想戴上这顶帽子。

文武群臣的反应极快。

当天下晌,亦失哈捧着两份厚厚的奏折来到了永乐帝的面前。这两份奏折,每份都有一尺厚。

亦失哈将奏折放在了龙案上。

永乐帝瞥了一眼:“这两份奏折怎么这么厚?”

亦失哈解释:“皇上,这两份奏折,一份是朝中武将联名的折子。一份是朝中文臣联名的折子。折子内容不长,但签名多。”

永乐帝翻开了折子。

一份折子是勋贵公、侯、伯、五军都督及在京指挥使以上的联名奏疏。

奏疏曰:北都河山巩固,物产丰富,土厚水甘、民风淳朴。实乃帝王之都、天府之国。经工部多年营缮,北都漕运通畅、商贾云集、财货充盈。巨料大木可经京杭运河集中北都。天下将士乐于趋事。请定迁都大策。

另一份折子,则是六部、三法司、太常寺、政司、翰林院、国子监等文官上的联名奏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