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第66章 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章 合一(2 / 6)

人又盼着办好这差事,以后也能做宫里木材的供应商之一,麻溜就派船队送木材上京。

灾民抓紧时间重建房子,免得秋天或者冬天的时候要冷了,他们还没建好房子,就得挨冻受累。

顺天府还派差役四处巡逻,免得有小偷小摸抢了各家建房子的木材。

那都是命根子,但是四周都热火朝天在建房子,也就很容易疏忽,被人钻了空子偷去木材。

之前就曾发生过一次,好在那家人警惕,立刻大声喝住,正好有巡逻差役经过,联手一起把几个偷木头的无赖扭送去大牢。

康熙知道后大怒,让顺天府之后都派差役分开几队,日夜巡逻,才杜绝了此事。

要是巡逻的时候遇上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建房子不太利索,差役还会帮把手。

百姓很是感激这些差役之前还帮着救人,他们经过的时候,看差役热得满头大汗,都会让得空的小孩子打几碗水送过去。

差役们受宠若惊,倒是更加认真巡逻,彼此的关系就比以往更亲近了一些。

康熙还另外下旨,家中有兵丁曾参与平三藩的,还格外关照。

平定三藩后,有些兵丁直接留下驻守,并没有回京来,有的就已经葬身在沙场,再也不能回来。

京城这些外地驻守和已经去世的士兵,在京城里住着的就只有年轻的妻儿和老迈的父母。

另外还有从战场回来,却落下残疾的士兵,顺天府都会特意派几个差役时不时过去帮忙建房子。

几个高大的差役帮忙,这建的房子就比其他人要快得多。

不过邻里倒也不嫉妒,毕竟这家男丁去当士兵到前线,也是九死一生。

有的在外地驻守,有的虽然活着回来却落下残疾,有的已经葬身沙场。

如今这特别的照应就是兵丁用命拼回来的,朝廷感激这些兵丁在平三藩时候的奉献和牺牲,所以多照顾点又怎么不对了?

其他人如果有余力,也会帮着这些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建房子,自然建的就更快了。

随着百姓热火朝天重建家园,这地动的阴霾仿佛就这样慢慢散去。

余震越来越少,后来渐渐就消失了。

一座座新的房子建造了起来,似是原本那场大地震就没有出现过一样。

百姓的脸上重新洋溢起笑容来,他们免了赋税,田地能重新种,朝廷还赊了种子,只需要来年丰收的时候还回去一成就行。

如果来年的收成不好,也可以缓一缓再还。

送种子的小吏一遍遍很有耐心解释,收到种子的百姓一个个满脸笑容,不用担心来年收成不好还不回去该如何是好。

未免有人钻空子,收成不好缓一年后需要还,如果还是还不上就加收一成,每年增加。

要是一直不还,而且当地收成还可以,其他人都已经陆续还上的情况下,那么官府会通报此事,把人名和村落都写在公布栏上,让邻里一起监督。

什么时候还上,什么时候才换掉公布栏。

人可以不要脸,但是总要活着。

要每次出去都被人指指点点,这就有点过不下去了。

再不要脸的人都不敢赖着不还,这也算是后手了。

如果实在脸都不要了,官府也只能把人收押,然后发配去做苦力来偿还。

一般人还不至于不要脸到这个地步,百姓都兢兢业业努力耕种,希望来年收成好一点,足够还上,免得给朝廷带来更大的负担。

拆掉了损毁的房屋,百姓还把家当都翻出来了。

能用的农具和家具就继续用,不能用的修一修用,实在修不了,劈了当柴火烧也行。

王谈也要抓头,这批种子又是一大笔钱花出去了。

偏偏有些粮商还想坐地起价,气得他立刻禀报康熙。

康熙二话不说就把这些粮商一窝端了,正好他正缺粮食缺钱,这些冤大头就直接送上门来了,这时候不顺势动手还等什么时候去?

粮商也懵了,感觉皇上完全不按理出牌,还把自己赔进去了,他们还得了抄家流放一条龙服务。

其他粮商吓死了,再也不敢胡乱涨价,稍微涨一点之前还去官府那边哭一哭,实在是收上来的粮食比以前贵,粮价不涨一点,他们也要活不了。

官府的人听后,只写进折子递上来,让康熙做决断。

康熙派人查明后,得知各地卖粮确实高了一点点,却比不上粮商提价的零头,转头让人跟海商买粮,让粮价大幅度降低。

这下粮商都不敢不跟着降价,不然他仓库里那些粮食就要卖不出去了!

海商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冲击可想而知。

而且康熙还给海商一个优惠,每次港口上谁送来的粮食最多,就能直接进拍卖会。

如果本人已经进拍卖场,就可以另外带一个人进去。

这下海商送粮食过来就更疯了,他们能进去拍卖场的就不多。

哪怕能进去的,再多带一个人,谁家没几个亲近的亲朋戚友?

再就是他们哪怕不带亲属,把这个名额转手卖出去,也是个无本生意,谁不乐意呢?

于是海商拼命买进粮食,先是从东南亚那边进的多。但是那边买的人实在太多,然后没剩下多少,他们就转而跑去欧洲买。

海商也聪明,他们当然不会直接跟欧洲那边说:因为大清遇上地震了,缺粮食,所以才会过来买粮。

两边离得远,一般都靠海商来传递消息。

这次海商聪明了,压根就没有递消息过来,也不算故意隐瞒,就晚一点说而已。

不然要欧洲那边知道大清地震缺粮食,不把价钱抬到天上去才怪了!

海商大老远跑过来,可不是只当个搬运工,而且欧洲抬高了粮食,他们中途运输需要费用,也会有损耗,过去的价钱自然也高,大清不收了怎么办?

再就是大清给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