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特意嘱咐长随第二日清早要去码头买报纸,“我算着新一期报纸将到了,速速买下四五十份来,上回叫那申家翁巴巴地给我送了些,倒显得是我王家‘没有办法’。”
这没有办法的评价,对王家长随来说自然是奇耻大辱,长随绷着脸肃然应下,第二天一早便去了码头,将午时回来,只带了四五份报纸,道,“船刚到,报纸卖得极快,连通判、知府老爷家的下人都在守着,无法,只得几人商议着,算了份数,勉强分了四份回来。”
王老爷便问道,“如此,知府家拿走了几份?”
“他们也就取了四套,是镇守太监府上拿了十几套走。”
王老爷便不说话了,微微点点头,因客人已经进门,便暂将报纸搁在一边,笑着出门迎客,来人却恰是申老爷,他最是殷勤,往往总是早来。进门见到报纸,便笑道,“还是王兄有办法!今早船到,几百份报纸都售罄,我家听差回来说,体面略差一些,压根无法买到,若我们家这样门第,便是一份都无。”
“申兄这是何处说来,无非我家人去得稍早而已,都是乡野闲人,休说这些!”
二人寒暄了几句,待茶来了,便不约而同取了报纸来看。申老爷先看了头版,眉头微微一挑,失笑道,“青头小儿又发癫了!”
买活军常有如此暴论,申老爷倒也见怪不怪了,将那文章旁印的买活军旗帜定睛细看了几眼,评论了句,“真乃轻重失当,发新历这样大的事,居然不是新年第一期!”
他便好整以暇,翻到背面去看第二版了。王老爷倒是皱起眉头,却也先不说话,等众人都到了,移步往‘四时晴雨亭’赏雪时,方才冲管家招了招手,附耳低声吩咐道,“这一期不要给那几个孽障看,小姐们也一概不让她们看到。”
管家忙会意点头,王老爷将道袍下摆略整一整,这才又露出笑容来,摇着身子从通往‘藕深处’的小径前走了过去,一路高声和几个朋友又赌起了下个月春日的东道,“我这并山园的冬雪虽然可赏,但春色却更不可辜负——”
“我这并山园的冬雪虽然可赏,但春色却更不可辜负——”
熟悉的男子声音,顺着风吹进了蜿蜒小道之中,传到了水边的二层小楼中去,让这方静谧的世界多了些外头的声音,坐在窗边刺绣的两个姑娘,便都不约而同地把眼神调向了玻璃窗外,但她们的视线,却被楼旁茂盛的花木所阻,能听到的只有家主那熟悉的声音。两个姑娘的耳朵都很灵敏,因为在这楼里,最常发生的变化就是声音。
这是一座绣楼,在江南富庶之家中很常见,越是富庶的地方,越有财势的人家,便越热衷于为自家的女眷建筑绣楼——并山园的绣楼算是大的,里外三间开,楼梯各开在正堂左侧、右侧,上楼后,正堂里一拐,一样有左右两个房间,楼下的房间住丫鬟、放杂物,楼上的房间住小姐。一般来说,小姐十岁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
平日里,两三天能到长辈跟前请个安,便算是受宠的了,若是不受宠的姑娘,‘已是要说人家的年纪了,还当好好地学学规矩’,进了绣楼是轻易不能再出来的,也就是逢年过节,能够被婆子背出绣楼,到亲长面前去问个好。小姐们一辈子能好好地游个两三次园子,便已是难得的福分了。
她们虽然住在并山园里,但和园中的景色却没有丝毫的关系,这茂盛的花木,阻隔了外男窥探的眼神,也阻隔了她们的视线,两个王姑娘唯一能听到的,只有外头的声音,锣鼓声唱戏声欢笑声……声音在并山园里是不稀缺的,它们毫无保留地灌进绣楼里,灌进小姐们的耳朵里,仿佛也填充了屋内的寂静——
绣楼里,最常发生的变化就是声音,最缺乏的也是声音,因为姑娘们做针线时是不说话的,‘女子以贞静为要’,若是嘀嘀咕咕没个完,被楼下竖着耳朵的教养嬷嬷听到了,或许便要打手心儿,又甚至是向母亲告状,‘姑娘的心性儿还得磨一磨,不然去了夫家,怕是要吃苦头呢’,于是连请安都被取消了,接连几个月被关在这阴暗狭小,直起腰似乎就要碰头的二楼房间里,关到嬷嬷满意了,才能放出来往父母跟前去。
吴江出才女,她们多少也听过沈、张、叶、吴几家的名头,也知道如今吴江、太仓乃至姑苏城内,都流行把女儿捧为才女,她们也读书识字,甚至偶尔这些姑娘们也有机会以诗歌和亲戚中的姐妹唱还,并且偶然流落一些经过润色的闺阁笔墨在外,但这不妨碍父母平日让她们住在绣楼里,因为虽然沈、张、叶、吴那几家的女孩儿们过着自由的日子,但偌大一个吴江,百万人口,也不过是那么四五十的才女,能够诗歌唱还,彼此往来。
还有更多女儿家,她们沉默地在这些精美的园林中,在这些低矮的绣楼中,在极度的锦绣繁华之中被禁锢着,过着囚徒般的清苦日子,每日里在昏暗的阁楼中,垂头做着针线,这是人们称羡的优美体态,犹如鸟一样谦逊地弯着头——针线做出来的,可见我家女儿的贤惠。
但她们也是听说过买活军的名字的,王琼华今年十三岁,上绣楼居住已经三年了,去年,祖父为绣楼换了玻璃窗,这样合着明光瓦,白日里二楼中也有了一点光亮,不再和以前一样,白日都要点灯。这都是买活军的东西——她还放了脚,因为买活周报上说了,裹足对健康有害,而祖父一向是自诩很开明的。
王琼华的许多亲戚都没有放脚呢,她们家也是不许看买活周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