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过得挺悠闲的。换一种说辞就是……单调。但是单调却不算无聊,毕竟每天的计划排得满满的,很充实。这个过程中消遣也是有的,只是没有先进的智能电子设备。如果是在将来2022年的某一天,大概会将人给逼疯。但是如今的易阳早就习惯了没有电子设备的生活,空闲的时候看看书,历史期刊或者严肃小说,一点一点地品读里面的内涵,琢磨字句,说起来也算不上痛苦。
后来有一种观点,说智能手机普及后的人每天依靠电子设备接收巨量的信息,远超于以前的人,所以未来的人肯定更厉害。这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但一定不全对,信息太多,必然有很多是无用信息,尤其是阿猫阿狗都能在网上说两句的年代,筛选有用信息的成本太高了。
相反,易阳觉得看一本好书,收获比刷几千条视频更多。
当然,在二叔家住着,也不可能当真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农民冬天的时候的确是没有太多的活儿干,却不意味着没有活干。住了几天时间,二叔家又杀猪了,原本杀猪就是冬天才干的事情,上回夏天宰的那头大肥猪是去年冬天没有宰的那只。这一回易川倒是如愿以偿地看到了杀猪的场景,看到小臂那么长的刀子捅进猪的脖子,还是挺瘆人的一件事,整个人脸色都不太好看了……直到吃肉的时候,才稍微缓和一些。
忙活的时候,易阳就四处给家里人打打下手,端端盆子,递一递工具什么的。大人们将猪肉分割成一条一条的,腌制好了,他就负责拿去给婶子,一双一双地挂在堂屋的房梁上,下面有火炉,也有柴烟……农家最传统的腊肉就是这么做的。
随后的几天时间,二叔将一部分肉给拿出来,一双一双地分开装好,然后带上易川和易阳,开着小车车去给一些亲戚家送去。这个过程中,易三缓缓地讲一些小地方生活的道理:“走亲戚走亲戚,一定要多走,才亲。血缘在我们这些地方是挺重要的,但不是说,有血缘了就一定亲,一定要多走动,走得多了,哪怕血缘浅一点,也会很亲,如果不走,再亲的亲戚也不亲了。”
小小易川问:“为什么亲戚一定要亲才好?”
这话让易三一怔,“为什么要亲一点才好?废话,当然是要亲一点才好……亲戚,难道说亲了不好吗?”囫囵说了几句,脑子有点卡住了一般,就是那种明明觉得是这个道理,但说不出个为什么的感觉,很别扭,想到这里又来气了。
易三看了易川一眼,易川莫名心里一跳。
这时,易阳接过话来,说:“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亲戚当然要亲一点才行啊。我们这里不比大城市,在小地方,家里盖个房子要人帮忙吧?办个酒席,结个婚要人帮衬吧?总而言之,咱们农村,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乡里乡亲的帮衬呢……甚至说得不好听一点,亲戚少了,或者亲戚不亲,附近有人欺负一下,你都得忍着。咱们家,你说这附近有哪一家敢欺负我们?我们不欺负人,但谁敢大明直当地占咱们便宜?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亲戚多,而且团结……”
易三点点头:“就是这个理,你小子听懂了吗?”
易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车子继续在土路的乡道上行驶着,易三多看了易阳一眼……他没有想到,现在的易阳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想法。到过一些亲戚家里,有些读了几年书的孩子,尤其在外面读大学的那些,回到乡里,亲戚也不认了,还总是跟家里人说亲戚都没什么用,说什么落后啦、封建啦,城里都不讲这些东西的之类的话。在外面他不喜欢跟人争辩,只是在心里暗暗叹息,怎么这些孩子,读了几年书,亲戚都不认了。
易阳现在能这么想,他感到欣慰。
当然,还是有些担心的,会不会出去读一段时间,也变成那样的想法……
易阳的一些感悟却是前一世在城里摸爬滚打那么些年得来的。是,在城里生存,的确是人情的作用远远小于个人能力,但是在小地方不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网络,在小地方就像一张蜘蛛网一般,无声无息地铺开,一两个人慢慢的好了,就会逐渐带动家族里的其他人慢慢好起来,再一点一点地让整个家族的人都好起来……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方式,说得夸张一点,中国历史这么多年不断层,深入人们骨髓的宗亲意识功不可没。
自然是有一些弊端的,但身处这样的环境,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就要学着顺势而为。
……
日子就这样慢慢地过,学习也是不能放松的。
看得课外书,尤其是那些严肃的文章看多了,语文成绩一点一点地提升,这个过程很难察觉,直到某一个时刻,才发现量变产生了质变。上次的语文成绩,得到了123分,对于这种上限下限都不容易突破的科目来说,很难拉开差距的,好如宁枝馨语文130多,差如一些不学的学生,也能考80来分,更多的学生还是在100左右上下浮动。
还是要靠数学、物理这些课目来拉开差距的。
数学,初二上期的内容算起来是相当简单的,也考了130多分,但是接下来的内容会逐渐难起来了。已经自习了一部分内容,开始接触函数的概念。因为小学的时候,学过方程式,许多人便总是以“方程”的思维去理解函数,当然,这个阶段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被罗冰指点过,易阳知道需要用更高一个层次的思维去理解才行。这对他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什么是函数,什么是变量,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种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