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三月的白昼不算短了,辛劳一天的人此刻应该早早的睡下了,但是吴氏庄园居住区内依旧热闹。
不过与学堂相比,居住区的喧嚣带给李世民等人的只是一种对民生富足的认知,学堂里的灯火与朗朗的读书声才是他们遭受到心灵冲击的关键所在。
学堂很大,足足有四栋两层的教学楼和一片不下五十亩的空地组成。
刘席向李世民等人介绍道:“蓝田职工学校计划招生一千五百人,设立七个年级共三十个班级,各科教习满编八十二人。”
“只是学校暂时并未招收到足够的生源,师资上也有近半的空缺,现在学校的学子有六百三十七人,都集中在一到四年级,今年秋天之后五年级开班,登记新入学的学子有四百余人,琼崖来的教习五月底也会陆续到齐,年底之前学校基本可以完成招生计划。”
李世民听着刘席的介绍,眼中一片火热。
可是房杜二人却是显得忧心忡忡。
吴正义抱着一罐饼干边吃边观察他们的反应。
他嚼饼干的声音和学堂中传来的读书声混杂在一起,让房玄龄觉得心烦意乱。
“吴侯,现在已近戌时,学子们为何不休息?”
房玄龄看着亮堂堂的教学楼问吴正义道:“挑灯夜读虽可贵,然则灯火的花费也大,老夫听周老七言,此间学堂不收学子束脩,吴侯这般不惜投入是否有些浪费了。”
吴正义咽下嘴里的饼干,说道:“我有钱,你管的着吗?”
房玄龄语塞。
人家国侯府有钱,怎么花他还真就管不着。
正在介绍学校状况的刘席见吴正义又让人下不了台了,忙说道:“房公勿要误会,公子只是戏言,学子们在此地进学的花销并没有多少的。”
“广存,学堂给学子发书本,发校服,还管吃住,如今又让学子晚间夜读,你说花销没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了。”
杜如晦说道:“老夫去过三原、泾阳两地的县学,两处县学不过都有三五十个学子,县学每年便要花费两百余贯的开销,这还是书本衣食的花费由学子自己承担的情况,此处六百余学子,教习数十人,每月的开销怕是要千贯以上了。”
“或许对侯府而言,每月千贯花费不算什么,但其他的县学可承担不起。”
刘席明了他与房玄龄的担忧,笑道:“杜公与房公是担心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房玄龄点头:“此处学子待遇优厚,若是其他地方的学子前来求学,侯府怕是要左右为难了。”
虽然吴正义说话气人,但是他还是委婉提醒侯府要防止有人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
不说别的,只要把吴氏庄园学堂免费教学还提供食宿的消息传出去,有心人再一引导,说不定关中大半的学子都要跑到这里来要求入学。
人一多,侯府就是再富有也经不住这样的投入。
到时来的人他们收还是不收?
收了养不起,不收可就给人留下话柄了。
吴正义像是没听懂他的提醒,乐呵呵道:“来多少我收多少,正愁钱花不出去呢!”
“不识好人心!”
李世民眼中的火热让吴正义一句话给浇灭了,没好气的把他拉到一边:“你就不能收敛一下?”
“玄龄与克明也是一番好意。”
“朕知晓你这学堂的好处,但是朝廷不能像侯府这样做,国库负担不起。”
吴正义甩开李世民的手,对刘席道:“大兄,告诉他们咱这个学校每年的预算是多少。”
刘席无奈,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翻了翻,对众人道:“学校的地皮、建筑都是一次性投入的,这个是大头,有四千两百八十七贯,日常的运行花费要少的多。”
“不可能,如此大的一所学堂怎么才花四千多贯就建起来了?长安城中一座好些的三进宅院都要两千贯往上。”
杜如晦摇头表示不信。
房玄龄也是摇头:“老夫看这楼该是与居住区的楼房用的是一样的筑造法,远不是砖木的房子可比,造价必定不菲。”
吴正义懒得和他们解释,坐在校门前的一个长凳上继续填肚子。
刘席见他如此,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教学楼采用的是砖混结构,与居住区的住宅楼的构筑标准并不一样,单位造价是住宅楼的三倍。”
李世民问道:“何为砖混结构?”
“就是用水泥沙石与钢条做骨,砖块用来充填支撑。这样的建筑会更加坚固耐用。”
“嘶......竟然用钢料建房,真是奢侈!”
李世民倒抽一口凉气。
看来自己对琼崖钢铁产量的认知并不准确。
吴正义都能把象征着国力的钢铁用来建房子,说明琼崖实际的钢铁产量绝不是孙伏伽说的只有大唐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五倍那么简单!
房玄龄也是一惊,问道:“一栋楼需要多少钢料?”
刘席翻翻本子,说道:“三十五吨,大概合七百担左右。”
“多少?!”
众人都是一惊。
娘的,七百担呀!
做成兵器都能装备两万大军了好不好?
吴正义,你丫的拿这么多钢铁来建一栋楼,是不是钱多了烧的!
四栋楼,可以把十六卫的装备换一遍了呀!
“等一下,广存,你给朕解释一下,只是建学堂所用的钢料就值数万贯,你是怎么算出来整个学堂的建筑花费是四千多贯的!”
李世民震惊于吴正义的大手笔之余,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可能,迫不及待的向刘席求证。
刘席看看吴正义,见他点头,才开口道:“回陛下,琼崖的钢铁产量是每年大概五十万担,琼崖的钢铁价格只有关中的三十分之一,吴氏庄园的炼铁坊出产的钢铁虽然贵一些,但成本也只有军器监和将作监的二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