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话音落下,掷地有声,朱标和朱樉已然被朱橚话语之中地坚决之意惊呆了。
众所周知,一代帝王朱元璋,或许从小出身放牛娃的缘故,吃够了没文化的亏。
所以对于民间百姓从小的读书问题那可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社学,便是朱元璋早些年间亲自下令创办的民间教书机构。
甚至勒令所有十五岁之下的孩童都要在农闲时节去社学之中报道,读书。
一年的学费也仅仅是象征性地收取每一个孩童一小袋粟米而已。
但是后来在大环境的驱使下,民间应运而生了许多个人私自创办的私塾。
私塾之中的学生家境优越,甚至或许还有为官的老师亲自指导。
终日除了背书之外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要一心扎在科举路上,也总会有出头之日。
反观社学之中的贫困学生,其中的困难又何止是赋税徭役和地里的农活。
他们就算是想买一本新书,买一些基础要用的笔墨纸砚,也要跪着朝父母央求好几日。
最后父母忍痛拿着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才能在城中的书馆中换来。
就那点粮食,可能都够乡下一家三五口半月甚至一月的吃食了。
眼瞅着社学在民间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甚至于社学为了维持平日的开销还要贩卖朝廷附封的学田。
这种情况下,朱橚竟然断言要改革社学?
还要让科举路从根本上铺到每一个人面前?
倒不是朱标和朱樉认为朱橚是空口说白话,妄自尊大。
恰恰是因为朱橚的野心太大,二人一时之间被震惊的无以复加。
朱标沉默片刻后,张了张嘴问道。
“不知五弟所说的改革具体如何?”
朱橚收了收身上的气势,逐渐平淡下来道。
“这事儿当然得父皇和大哥来,下令增加每年朝廷对于社学的拨款支持。”
“社学之中的孩子若是不再发愁吃穿用度,我们统一发放服饰,统一管饭食,甚至是让他们住在学堂里。”
“他们的心思不就可以完全放在学习上了吗?”
“我相信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之中走出来的举人,一定要比现如今朝堂之上的多数人都能明白这人世间底层的疾苦。”
“也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待,处理问题。”
朱标和朱樉闻言不约而同地点点头,朱橚说的解决办法简单直接,而且分析起来也有十足的道理让人信服。
但是这方案之中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朱标面色严肃,斟酌着语气道。
“五弟,你可知如若按你所说朝廷负责社学学生的吃穿用度,每年朝廷要下发的拨款要增加几何吗?”
朱橚闻言淡然的摇了摇头道。
“不知。”
正待朱标要开口说些什么的时候,朱橚接着道。
“我们教导学生的目的,是为自己培养国柱,却要在钱财的得失上精打细算吗?”
“大哥难道不明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如若核算下来拨款数目太大,我愿意拿自己的藩王供奉填补上去。”
“若还是不够,我再想想办法。”
朱橚说话的语气虽然平淡,落在朱标的耳朵里却如滚滚惊雷般炸响。
一番话说完,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刺入了朱标心里。
朱标兀自坐在踏上喃喃自语地重复着朱标的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片刻之后,朱标抬头正巧对上了朱橚清澈的双眸。
这一刻,竟是打心底里生出了浓浓的羞愧之情。
自己精心谋划计较得失的同时,看看人家老五是怎么做的?
哪怕舍了藩王供奉,也势必要把科举之路拓宽、铺开,让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踏在上面。
想到这里,朱标叹了一口气,竟然是拱手做了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才有的揖礼。
“今日五弟一席话,大哥受教了。”
“这等思想觉悟,我等远远不如。”
一旁的朱樉闻言也连连惊叹五弟的伟人思维。
朱橚见状终于是松了一口气,暗道自己没白费功夫。
至于补上藩王供奉,朱橚可不是单纯的说说而已,他是真打算如若国库不够拨款就补上去的。
反正以自己的头脑,要是想在大明朝挣点钱,简直不要太简单。
三人这一聊竟然是从晌午时分又聊到了天色擦黑。
朱橚虽然早就想回寝宫蒙头大睡了,但是深知大哥朱标在国事上那可是和父皇有着相同的近乎于疯狂的执念。
今天要是不能拿出一个完整确切的方案出来,莫说是睡觉,怕是自己走到哪朱标都会跟着。
最后,朱标捧着眼前朱橚亲笔整理下的关于改革社学的方案,神色欣慰满意地看着朱橚笑的合不拢嘴。
若是这改革真能顺利的实行下去,得到预期的效果。
朱标甚至可以预见未来不久,大明朝堂之上的盛况。
届时满朝的文武无论拉谁出来,都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民情,贴切的处理好民间琐事。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一个个养尊处优,每天只知道勾心斗角,甚至胆大包天的想把手伸进皇室中来。
想到这里,朱标禁不住内心的欢喜,已经是在內侍的搀扶下站起了身子。
“我这就把这方案拿去给父皇过目。”
朱橚闻言赶紧伸手拦住了朱标。
“大哥,父皇年事已高,连连几天都未合眼现在定然是在休息。”
“还是明早再呈给父皇过目把。”
朱标听了朱橚的劝解也冷静了下来,暗道确实是自己考虑不周了。
待重新坐下之后,朱橚考虑片刻又道。
“大哥,这方案现如今也没有经过试验,全凭我一人臆想。”
“所以现如今还不能保证在全国实行之后是否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和朱橚之前单单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