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2章 新厂(2 / 3)

”李谕打招呼说。

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次日,李谕在北大讲完讲座,遇见了傅增湘。

反正李谕一点都不担心,更不会说出什么汉字不亡、国家必亡的话。可惜他们肯定没法体会到汉字在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了。

李谕说:“他还真是忠于大清。”

所以没有必要掺和这事。

傅增湘说:“就是梁鼎芬,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典型的就是“电脑”这种新词汇,以前的英语肯定没有,但汉语早就有这两个字。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当朝帝师?宣统小皇帝的帝师?”李谕问。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民国时期,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产品甚至远销国外。

&t;ivtentav>不过工厂一直被外资掌控,九一八后,比利时的几个股东又暗地里商议,擅自把股份卖给了小鬼子,此后便被日本人控制。

既然掺和进去,李谕以后就不能让小鬼子捞着好处。

周学熙是北方工业巨子,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内心深处肯定也不愿久居人下。不过现在还是先讲迁就着点,不能急于求成。

北边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李谕随即去了上海的大同大学讲课。

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的科学氛围现在颇为活跃,即便研究环境还不是特别好。

李谕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几本从国外邮过来的科学杂志时,有人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请进。”

“院士先生,我来应聘。”

李谕抬起头:“原来是竺可桢同学,不对,现在应该叫你博士了。”

竺可桢谦虚道:“与您的院士头衔相比,不值一提。”

“是气象学博士?”李谕说。

竺可桢点头说:“去年刚刚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

“太好了!来我这里应聘教授?”李谕问

“是的。”

“求之不得,”李谕笑道,“正好我还想着在校园里弄一些观测气球,由你来具体操作最好不过。”

这东西不便宜,也就李谕舍得花钱。

竺可桢很看重大同大学的科学氛围:“我时常研究混沌理论,以后有了问题还能向院士先生请教。”

“互相探讨,”李谕说,“气象学我没什么研究,最多在数学方面帮帮忙。”

竺可桢说:“气象学的计算极为繁复,我还在加强数学中。”

计算就是李谕的拿手戏了:“这部分我比较在行,有空的时候我尽可能帮一下。”

李谕能留着竺可桢在大同大学教七八年书,说不定还能搞出点不错的科研成果。

另外,李谕准备利用自己刚在美国那边申请下来的荧光灯专利,在国内开个照明工厂。

于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招聘相关技术人员。

很快他就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李谕纯粹是姜太公钓鱼,就算不放鱼钩,该来的人也自然会来

当天下午,李谕打量着眼前的一个年轻人:“你就是胡西园?”

“是的,”胡西园说,“我刚从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毕业,有心做中国人自己的灯泡,正好看到院士先生贴出的告示,立马前来投奔。”

“非常好,”李谕说,“我们也需要你。”

胡西园号称“中国电光源之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电灯泡。

他从包中拿出自己的一些成绩单还有研究图纸:“我看了大部分英文版的爱迪生专利文件,以及威斯汀豪斯先生带来的西屋电气的一些材料,完全掌握了相关原理和工艺。”

李谕把威斯汀豪斯挖过来果然有好处,这家伙气不过西屋电气抛弃他,带出来不少技术资料。

而李谕手里的荧光灯专利更牛。当然了,普通的灯泡也要生产,毕竟简单。

李谕看了看他的资料,更加满意:“我准备背靠大同大学,开一家企业,专门做照明设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