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仁君典范
而那些人所给出来的理由,也极其的充分。
那就是,在接二连三的讨贼剿匪过程中,朝廷方面非但没有取得一丝成效,甚至还因此搭进去了不少钱粮。
而在兵员消耗方面,也出现了数笔极其难看的数字。
若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一面出言安抚梁山群贼,一面大力扩充兵士,以应对来年的连金抗辽之举措,那才是当下,最该做的事儿。
若是以前的武植,在听了此番言论之后,其反应,必然会是以不屑为主,以心中窃喜为辅。
毕竟对于这种形势的内战而言,他武植也不想打。
况且当下,还有大金、大辽等国的虎视眈眈。
若再继续内战下去的话,恐怕还没等来年联金抗辽的举措正式实施,他们大宋朝的家底,便先要拼光了打没了。
可现在武植的心中,却比以往,更多了几分计较。
其原因,则是因为此次,武植在离开梁山之前,宿元景跟他说过的一番话。
“哥哥,你知道为啥每次大战来临之时,朝廷方面,都会无一例外地分为主战、主合两个阵营吗?”
“那是因为,朝堂当中的许多大臣们,在思考退敌策略之时,往往都会把自身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的前头。”
“主合的那一派系,看似和谈之后,会由他们出面与敌军首脑进行利益博弈,进而彰显自身能耐,好更为官家所器重。”
“但除此之外,和谈也会令朝廷方面的军费大为缩减,而余留下来的那些钱粮,最终也会毫不例外的流入到那些,主张和谈官员们的荷包里。”
“正因为和谈,与那些官员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才会在这件事情之上,据理力争。”
“看似是一群为国为民的肱骨文臣,实则,都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小人罢了。”
“相对来说,那些武将们的心思,可比那些文臣们简单多了。”
“不外乎就是想通过连场征战,来彰显他们自身的重要性罢了。”
“当然,守土抵御外敌,也是他们职责所在,所以他们的主战提议,也没有任何问题。”
“更何况,在我朝这么一个重文抑武的大环境里,若那些武将们,不在每次的朝会当中力争作战机会,于战场之上打出自身价值的话。”
“没准用不了数年之后,整个的武官体系,都会随之而崩盘的。”
“若真到了那时候,当外敌入侵之时,真正受苦受难的,又会是谁?”
“所以在我看来,那些武将们,之所以会在朝堂之上力争出战的机会。”
“与其说是在为武将集团争取利益,倒不如说是他们想在这种重文抑武的大环境里,艰难的生存下去,来的更为妥当一些。”
对于大宋朝堂当今的这种局面,武植本人也无奈的很。
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从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那里,便已经撒下了种子。
直至今天,算是彻底的开枝散叶了。
以至于现在的朝堂之上,那些武官们被打压的,几乎就没什么生存空间了。
随之而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文臣集团的势力日趋高涨。
而那个官家赵佶,又是一个典型的文艺皇帝。
可以说除了治国不行之外,其他向什么书法、绘画、奇淫技巧之类的东西,可谓是样样精通。
他的这些偏门爱好,也就变向的导致了他,极其愿意任用那些与他臭味相投的官员们。
蔡京、高俅、童贯等人的任用,皆是如此。
若是一个凡人,不掌天下大事者,如此做法,倒也没什么。
最多,也就坑害了他自己而已。
可赵佶的如此做法,坑害的,可不仅仅只是他自己了。
那可是连下一任皇帝,后宫之中的众位嫔妃们,以及他的那些子女们,再到数百位的大臣们,以及数之不尽的百姓们,统统都给坑了一遍。
而这一幕,更是在数年之后的靖康之耻当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那罪魁祸首赵佶呢?
其最终下场,也没好到哪去。
甚至,比被抓到金军大营里的其他皇亲国戚们,还要惨上一些。
可谓是死后,都不得安宁了。
赵佶在被金人抓去之后,那些金人不但对他进行了各种折磨,还给他重新赐爵昏德公。
使之最终,因风寒而病死于五国城内。
可那些金人们的脾性,完全属于那种见了怂人就压不住火的,不将你欺负个死去活来,就誓不罢休的那种。
一看那赵佶死了,心中立马便想出了另外一个折腾他的,‘好办法’。
那些金人们,先是把赵佶的尸体放在石板上焚烧。
待烧了一半之后,又用水浇灭。
如此数次之后,终将其制成了可供金人们照亮的帝王油灯。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仁君典范了属于是。
有关于本次朝堂议会的最终结果,毫无悬念的,又是文臣集团赢了。
而武将集团的首脑,也是仅有的那两个武官,种师道、种师中两兄弟。
则在相视苦笑过后,身体略显佝偻地行出了金銮殿。
是呀。
这二位老将军,也五十出头的年纪了。
即便他们想昂首挺胸地从这里走出去,也办不到了。
而以太师蔡京、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等人为首的文官集团,则依旧稳稳地站在朝堂之上。
尽管这时候,那个官家赵佶已经走了,他们这些文臣们,也没必要继续留在这里了。
但他们依旧想用这种方式,来臊一臊那两个不自量力的老东西。
彼此交流间,皆是对那二位老将军的种种不屑。
而这时候的武植,就怔怔地站在一旁,仿佛一个旁观者一般,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隐约间,他好似想起了一句话。
一句,出现在他前一世,非常经典的搞笑爱情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