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纬有心为穷疯了的李宗谔加一钱,又怕伤其自尊。
“赏你了,别亏待殿下。”李宗谔随即上疏,求为迎亲使。
……
赵恒先被李宗谔的反常吓了一跳,后又被刘纬的解释吓了一跳:“李昉说过?”
刘纬道:“先帝《时政记》原稿有,《太宗实录》已删和戎二字。”
赵恒脸红心热,焦躁不安。
《时政记》即天子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由宰相一人专知撰录,上相监修国史亦由此来,每月一封、抄送史馆。但李昉拜相以后,改将《时政记》先由赵光义过目,再送史馆,含金量也就大大下降,王旦每个月都会这么干……
“张齐贤方才已去中书见了王旦、赵安仁。”赵恒压下心头烦躁。
“陛下仁厚,臣子效死以报国家,此乃社稷之福。”刘纬不得不佩服张齐贤的老道,一谢一见不仅将赴任时间压缩到极致,还婉拒陛辞赏赐,从而将赵恒心中怨气挤尽。
“张齐贤子嗣众多,武州榷场一事问问他的意愿。”赵恒投桃报李。
刘纬惊喜交加,脑子里嗡嗡作响。
“不愿意?”赵恒问。
“愿意,愿意,是太突然了。”刘纬乐的合不拢嘴。
“朕怕卿再等下去会生出歹心,朕不想听到中书、三司请禁武州榷场之论,不得同镇、易、雄、霸、沧、五州榷场争利,不得贸易茶、粮、军器,凡出入契丹榷物具实以报。”赵恒约法三章。
……
杨信威等在东华门外,奉上一封名贴,或者说是通牒。
“吏部尚书、上柱国、清源郡开国公张齐贤。”
景德元年、三年、四年的正月初五,刘纬都曾前往城西宜秋门张齐贤宅亲投拜贴,也就景德四年蒙在京的张齐贤接见,总共说了四句话,而且一直站着,如今也一样。
张齐贤四子张宗简在一旁干着急,一个劲儿的在心里埋怨老头子不懂事,万一哪天撒手西去,人家不得还回来?
刘纬却无半点不平,他的确是张齐贤知延州的最大推手,而且张齐贤本有更好的选择。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齐贤和冯拯是一条线上的人,均受赵普器重、举荐,不可能同时位居中书实权,所以张齐贤挂吏部尚书头衔闲置京师,但随着冯拯出知河南府,张齐贤判某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出知延州……
礼节性的寒暄过后,张齐贤还是没有赐座的意思。
刘纬硬着头皮道:“下官同乡有意以连财合本的方式成立四海行会,前期专注于武州榷场事,官家已恩准,尚书若有意,可占半成利。”
“半成?”张齐贤眼前一亮,“还有谁?”
“马翰半成、王世安半成、焦守节半成、石贻孙半成、石康孙半成。”刘纬道。
“马翰任满告老?既是官家恩典,老夫不敢辞,凑个整数……一成。”张齐贤不动声色。
“半成利需出资千贯。”刘纬心不甘情不愿。
“老夫年前俸禄折算下来也有两千贯,记得给刘书记送去。”张齐贤淡淡嘱咐张宗简,还是没有赐坐上茶的意思。
“下官在西郊购的一田庄,正建围楼为仓储、供无宅佃户借住,也可用于缘边安民,请尚书抽空指点一二。”刘纬不得不抛己方诚意。
“坐,上茶。”张齐贤言简意赅。
章节报错(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