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89章 皇子就读,同僚初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9章 皇子就读,同僚初见。(1 / 2)

宋初,皇城内朝区域勉强分作天子生活区和诸司运作区。

赵光义即位之初,唯恐重蹈赵匡胤置诸子于宫外的覆辙,把几个儿子全部迁入皇城东北角共享天伦。

赵恒登基之后,兄友弟恭,一切照旧。

雍王赵元份、笃王赵元杰、相王赵元偓、泾国公赵元偁、曹国公赵元俨稳稳当当的在东宫安居乐业,与赵恒有过帝位之争的同胞兄长赵元佐是唯一例外,取而代之的是安定郡公赵惟吉(赵德昭次子)。

朝堂上下、京师内外,遂以东宫六位相称。

东宫既然有主,信国公赵祐读书地的选择也就有限。

赵恒在翰林御书院挤出一座大殿改名“资善堂”,紧邻崇政殿东北角,内含一正两偏三殿,与东宫六位隔墙相望,南北大街横亘其中。

刘纬的伴读生涯也就从南北大街展开,经宣祐门、止步于北横门外。

“御书院”赫然在目,掌天子御制、御书、笔札图籍,隶属内侍省翰林院。

刘纬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紧邻赵恒理事便殿,也就在赵恒时时注视之中,是舐犊情深?还是放心不下?

负责接引的小黄门在此转身,由等候在此的另一内侍接手,不过十四、五岁的年龄,服色却是从九品,他笑着拱手作揖:“请奉礼郎随我来。”

刘纬回揖:“还未请教中贵人大名。”

“奉礼郎客气,在下江德明,蒙官家恩典,为信国公伴当。”少年黄门侧身半受,边走边道,“殿下还未出宫,我们先去拜见周高品和诸位先生。”

刘纬落后半步:“宫中规矩多,请江伴当时常提点。”

“不敢当,都是分内事。”江德明的态度越加亲密,“周高品咸平四年监屯广州,日前奉诏回京,勾当御书院。”

刘纬隐约知道监屯广州是指咸平三年广南路宜州(广西宜山)戊卒兵变,周文质很可能就是去平叛的,但后世史书却没有周文质传记,早逝?还是因过黜落?

刘纬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他其实并不想接这个别人羡慕不已的差事,因为信国公赵祐早夭,才有后来的刘娥借腹生子,仁宗赵祯应运而生。

除了周文质的默默无闻让人担心外,江德明也是在刘娥垂帘听政之后才崭露头角。

十四五岁的从九品黄门内侍,有什么理由沉寂将近二十年?

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周文质远远看见刘纬的一刹那,同样浮想联翩。肩负看护皇子重任,固然前途远大,责任也不小,他主动找过两位上司求耳提面命。

卫绍钦痛痛快快的指摘:“只要让那童子管好嘴,差事就成了一大半,你若不信,可以去问问郑守均。”

蓝继宗委婉许多:“回京走的南薰门?慈恩寺去过?石保兴没那个心计,也没那个魄力。”

周文质的确去过,但他很清楚自己定位,之所以得赵恒钦点,正是因为仅仅粗通文墨,不至于影响赵祐的学业、思维。

赵恒或许愿意成全说书、记室、侍读等士大夫重走李沆旧路,集帝师和宰臣荣耀为一体。

换做内侍呢?

俗话说的好:弄权之貂寺素为天下之所共恶。

周文质早就打定主意,绝不干涉赵祐学业,更不会试图去影响赵祐府属一众人等的想法,那是条死路,赵恒之所以避开卫绍钦、蓝继宗这样的宫中老人,会不会就是因为他们想法太多?纠葛太多?

周文质选择在廊下相候。

刘纬便抢先作揖:“见过周高品”

周文质热情回应:“素闻奉礼郎少年天成,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刘纬向来伶牙俐齿,却在抬头瞬间失神,觐见赵恒时也没这么紧张、意外。

“奉礼郎?”周文质更像是武夫而非内侍,身材魁梧,双掌似砖,唇上、颌下均可见隐约青点,那是男人才有的标配:胡须。

“高品酷似在下故乡亲邻,一时失态,还请见谅。”刘纬回过神,不遗余力的亡羊补牢,“在下自幼孤苦,蒙陛下恩典、地方照顾,才侥幸晋身,又借轻言俗词、小道文章换来些许浮名,怎能与高品为国千里奔波相提并论?”

“奉礼郎嘴下留情,某可是刚刚回京,客气话如果是被人当真,又该出外了。”周文质惯于行伍,拉不下脸同一个孩子互相吹捧,实话实说,“你我同院为臣,品阶相当,各司其职就好。我呢,浅通文墨,不擅经史,无颜关心学问,但能保证学问以外,诸事无忧,奉礼郎私事亦在保证之列。”

“真的?”刘纬故作天真的笑道,“当初京师寄身,就因为问了蓝押班一句有没有便宜点的门路置宅,结果两个月没见到他人,好几次追着背影都追丢了。”

“奉礼郎那套跨院如若发卖,某倒是能做中人。”周文质总算明白蓝继宗为何连刘纬的名字都不想提起了,“殿下即将出宫,某得去内东门候着,官家钦点国子监助教孙奭为侍读,请奉礼郎先去见礼。

信国公赵祐未能封王,说书、记室、侍读均为临时差遣,且行且补。再加上赵匡胤、赵光义登基之时,子嗣多已成年,并无多少陈规故事遵循,一切全凭赵恒心意。

赵恒遂改讲读官觐见皇子下拜礼仪,命赵祐视一众讲读官为友,每见先答拜,以示宾礼。

不仅规矩改了,学制也改了。

赵恒少时,以赵光义御制《戒子篇》开学,出就藩邸之后,赵光义又为其亲择王府翊善、侍讲等属官,并明确指出:“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

得位不正,更重忠孝。

赵恒反其道而行之,命资善堂以“孟子”开学,仍然以读经为主、读史为辅。

赵祐之师,也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