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蕃人多,就往哪里挤。
五代之后,百废待兴。
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两任折腾,赵宋国策由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防御,但其庞大的禁军基数并未因此而缩减。这样一来,有一种现实不得面对,即:半壁江山养一国军政。
所以,促进商业贸易兴旺成为不二之选。
契丹、党项的崛起,隔断了丝绸之路,但沧海时时刻刻都在。
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赵光义于雍熙四年(987年)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队前往南海诸蕃,勾招进奉,并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等物。
说白了就是招商引资,对象是真腊、蒲甘、邈黎、三佛齐、阇婆、勃泥、注辇、丹眉流等国,即后世东南亚。
空手套白狼靠的是华夏正统这样金字招牌,单进十税一这样的实惠,蕃人从蕃律这样的权宜之举。
三十年过去,京师蕃商已有一定规模,虽然还未形成广州那样的蕃巷,各色人种却是不缺。
敢于闯荡内陆的蕃商,大多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简单交流没有问题。
刘纬寄希望同这些蕃商的交流,弥补自己的与众不同。
看起来效果不错,实际上差强人意。
蕃商主要经营象犀、玳瑁等奢侈品,农作物少之又少。
这个时代的美洲尚为处女地,玉米、红薯、土豆、辣椒根本不用想。
刘纬仅仅只是想让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的出现,不会那么突兀,总不能凭空捏造吧?
种种奇问唬得蕃商一愣接一愣,向往中土之心,愈加虔诚。
是人就有圈子,刘纬年***际有限,官场来往也就是参与童子举的那几人,属万德隆最活跃,多多少少明白刘纬心思,给出另一种选择。
位于太平兴国寺内的传法院,原名译经院,始建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是一所官方译所,不仅翻译佛经,还兼译西域乃至中亚各国进献的国书,主译者多为蕃僧。这就涉及到礼仪之制,不可避免的同太常礼院、鸿胪寺有了交集,却又不归两者辖制,通常由内侍勾管。
刘纬心动不已。
译经僧不是相国寺那种混吃混喝的酒肉和尚,清苦与否,无人知晓,待遇虽优,却无自由,平时馆于太平兴国寺内的传法院,逢大朝或者大祭才能一观世俗繁华,如今双节将至,难得闲暇,客居开宝寺宏法。
林宪杰前脚递拜贴,刘纬后脚登门。
如今的蕃僧主译者号“施护”,得赵光义御赐“显教大师”,并任朝请大夫试鸿胪少卿,是名副其实的六品僧官。
知客收拜贴时没觉得奇怪,京师九品遍地走,不少人都曾因囊中羞涩借住寺庙。
一身绯袍的刘纬清晨出现,又是另外一份光景。
十三四岁的小知客僧“啊”了一声,扭头就跑。
蕃僧借住的三进庭院,喧嚣一捅到低。
一中年僧人疾步至前庭,不慌不忙的合十发问:“贫僧惟净,可是新科进士刘施主来访?”
刘纬拱手作揖:“童子见过惟净法师,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惟净微微侧身伸手,引导刘纬进中庭厢房,“奉礼郎少年天成,弊院蓬荜生辉,先尝尝贫僧刚刚烹制的茶汤,吾师尚在早课中。”
刘纬全然不顾自己是来找黑锅的事实,腼腆笑道:“是童子唐突,昨日得知显教大师出关,辗转难眠,这才一大早行恶客之举,见过惟净法师便已知不虚此行。”
惟净显然没坐过这种花花轿子,手足无措且脸热道:“方外之人,当不起奉礼郎盛赞。”
“童子不懂客套,进京时日虽然不长,所见风物却不少,惟有法师能让人生出眼前一亮之感。”刘纬微微一顿,脱口赞叹,“俊逸清新三十许,温润泽仁七尺玉。”
惟净心慌更甚,差点把茶碗打翻。
林宪始终随侍左右,觉的刘纬那张嘴难得实诚一回。
任谁初见惟净,都会生出一种暴殄天物之感。
那眼耳眉鼻仿佛一幅水墨画卷,言行举止之间,总是带有三分坚持、三分孤寂、三分清贵,还有一分挥之不去的江南婉约。
让人不由顿悟:绝世佳人不单指女儿身,男子亦能倾国倾城。
章节报错(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