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从街亭开始> 第134章 许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许诺(1 / 2)

听诸葛亮这么说,邓康内心深处一直没有解开的心结终于开始松动,自己的仕途总算能有些光明了。

踏踏踏——

他们继续向前行进,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几乎把他们前进的道路全部封死,魏延刚要带人驱离,却被诸葛亮拦住。

“北伐大捷,这大军之中也有这些百姓的儿郎,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若无彼等效命大汉鞍前马后,此战岂能胜呢?”

“丞相说得是啊!”邓康听完诸葛亮的一番解释,其内心越发地敬佩这位丞相,“百姓支持北伐的原因所在,根本在于信任,而这信任又源自于朝廷对民间的恩厚。”

《荀子·哀公》篇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尽心章句下》篇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学的根本在于一个“仁”字,如果朝廷颁布的法令对百姓有极大的恩惠与仁厚,那么百姓必会拥护朝廷。

而反之如果实施暴政,底层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反抗这个实施暴政的国家,如秦朝灭亡的原因。

诸葛亮的法令很有独特性,它是以恩威并施的道理去治理整个国家,奖赏鼓励是为恩;惩罚威压是为威。

所以,他们没有道理去远离这些百姓,反之他们要接近百姓,要与百姓们接触才能知道底层的民情。

这样的理念,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得到了完全的实践,并且证实了“百姓才是立国之本”的治国理念。

跟在诸葛亮身后的李休没有说一句话,但内心却是早就被他的举动所震撼,古代原来也并非与现代不同。

“丞相!!”

“喔,是丞相!!”

“丞相同我等说话矣!!”

只见左右卫兵搀扶着诸葛亮从四轮车走了下来,护在身前的精锐士卒们被百姓们的“冲击”倍感压力。

“诸位,诸位!”诸葛亮站在四轮车前手执羽扇笑着向眼前的百姓们高兴地说道,“尔等儿郎于此次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本相回朝后,定以此而论功行赏,彼等乃大汉之功臣,是百姓之功臣!”

此言一出,引得周围百姓越发激动,并连呼“大汉万岁”、“大汉必胜”、“丞相万岁”的话,使全场气氛达到鼎盛。

“本相不过乃陛下之臣,谈万岁之言,那是对陛下不敬,若非陛下鼎力相持助力北伐,此战又岂能大捷?”

有些将领还担心百姓的话是否有些失了偏颇,但诸葛亮的回答与应对令他们虚惊一场,难道这就是丞相的魅力所在吗?

“丞相,天色不早矣!”身旁的李休这时凑上前来对诸葛亮提醒道,“速速进衙罢,君今日舟车劳顿……”

听李休提醒之言,诸葛亮又抬头看了看日落西山的景象,他轻轻摇动羽扇面对眼前的百姓们颇为轻松地说道:

“哈哈哈……今日天色不早矣,诸君速速回家歇息,本相还有要务处理,就此告别矣!”

说罢,护卫军卒们得到了授权,开始向前开路,而那些百姓们也都带着笑容将道路让开,一路上他们没有任何阻碍。

踏踏踏——

顺着开路将士们的引导,诸葛亮率领身后的将领们来到了绵竹县衙门外,刚才先行离开的县丞刘贺站在此处已经恭候多时了。

“丞相,县衙已摆下晚宴,还请诸君进衙就座进餐。”邓康这时走上前来向站在众人身前的诸葛亮拱手行礼道。

舟车劳顿数日,众将也有些身心俱疲,得知邓康已摆下晚宴,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站在众人身前的诸葛亮微微点头,然后伸出左手示意邓康与自己同行,这让他受宠若惊。

“丞相,这……”

“哎,邓县令乃大汉功臣,与本相同行,难道不行?”

“此乃下官荣幸啊。”

“哈哈……诸君请!”

踏踏踏——

只见诸葛亮拉着邓康的右手一同走进县衙,这让身后众人羡慕不已,尤其是杨仪。

他自追随诸葛亮为官以来,从未有被他牵手同行的待遇,他邓康不过坐镇绵竹立下功劳就能享受如此待遇,这凭什么?

赵云和李休两人与杨仪并排而行,注意到他脸上的不满,赵云笑了笑没有说话,对于这个后生,他的戾气太重。

既然赵云都没对他的态度做出表态,那么李休也没有必要与其交流,毕竟他与这个狂妄的杨仪一点没有共同语言。

走进县衙,只见正堂上摆满美食佳肴,由于府中空间窄小,这里根本容纳不下太多的人,所以就只能在县衙外又设了十多个席位。

“丞相,请。”邓康抬起右手示意诸葛亮走上前去坐在正堂主座位置,“诸君,请列座罢!”

众人面带笑意分两队前行,彼此之间相对而立却并未落座,而是要等到丞相坐在主座位置并让众人落座才能坐下。

踏踏踏——

在邓康的引领下,诸葛亮走到那摆满菜肴的桌案前缓缓落座,看着眼前众人还未落座,他面带笑容地挥着袖子向他们示意道:

“诸君!解下腰间兵刃落坐罢!”

啪——

腾——

就在诸葛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