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子时,
大风暴起。
俞大猷顺风,朱墨逆风,在水寨口各自旗舰上拱手告别。
乘着东南逆风,十二五艘海盗船,载着一千二百火铳兵,四十门火炮,三百个炮手,三百个民夫,艰难地向镇海卫航行。为了避免被倭寇侦船发现任何异常,过了钱塘江口,船队就沿着岸边航行。火炮大多数都给了俞大猷,由郑钦带队,分布在六十只主力战船上。这是朱墨一定要坚持的,因为火炮时代,讲究的是密集火力,分散了反而就没用了。其他的六十多只战船则以近战护卫为主,其中还有二十只火龙船,用来做自杀式攻击。
这一路逆风,速度很慢,一直到破晓时分,才看到了一处小岛,林明国道:“朱学士,那就是七里屿,再往南五六里,就是笔架山。笔架山往东七八里,就是大浦口。”
朱墨裹着大氅,仍觉十分寒冷。这是第一次乘船走那么远,幸好不晕,但精神却真有些疲弱。这一带海图也早已熟悉,想到埋伏在大浦口,还不如在七里屿,到时候北上历港,虽说有个斜风阻力,但想来也费不了多少时间,当即道:
“林参将,吾看就到七里屿吧,大浦口固然好,可是来往商船也多……你看如何?”
林明国也十分灵活,笑道:“确当如此。朱学士啊,今日天气十分有利,海里的兆头也很好……”
今天天气好?
还有兆头?
朱墨觉得是不是听错了。
林明国接道:“朱学士你看,一夜的大风已经衰了,你看波涌,很快就会有顺流自南向北,虽说风向还是不好,可乘着涌流也很快,不比顺风慢啊。”
哦哦。
朱墨似乎听说过这个道理,海底的暖流和寒流运动的原理。
“那,依你看,这暖流什么时候起来?”
林明国答道:“最快午后,慢则晌午开始起来,到了夜里就很快。”
朱墨估摸了一下时间,
此时的俞大猷应该已经到了岱山岛以北。那里只有几个倭寇海盗的小水寨。到了今夜子时,俞大猷正式佯攻,倭寇看清敌情后,怎么都能要花一个时辰才能报到历港。这时候,倭寇主力再从历港北上,那么多船,至少需要两个时辰。双方打两个时辰,如果倭寇返回,需要一个时辰,则一共是六个时辰。也就是说,从今夜子时开始,到午时这段时间,就是本军的安全时段。
粗略估计,时间自然是够用了。可如果从七里屿北上,遇到拦截,或者在历港水道遇到狙击,打上一两个时辰也很平常。然后再去大鹏山、鱼龙山、菜花山、横档山一带设置岸防炮点,怎么都需要两三个时辰。这时间又够不够呢?
对此,
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船队当即开入七里屿北岸。
岛屿虽然不大,但也有个好几里长,且山石也高,背对着航道,船队躲在海湾里,也倒没有人发现。
陈祖德是一等的水师将领,早早爬上山顶,密切注视着来往船只。所幸一整天都没有异常。
到了晚上,
众将相聚旗舰,再次商议了作战计划,朱墨决意分成左右两队,各将火炮压在一边,形成密集火力,到了历港水道,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都是猛轰,最好是能把整个港口摧毁。如此,倭寇才会觉得中了调虎离山之计,那才会将主力船队从岱山返回。
这个计划已经熟思过无数次了,可朱墨仍觉得似乎有点问题。但一时又说不上来?也许,倭寇主力不会返航?那么俞大猷船队就会经历严峻考验;而如果港埠水寨中仍有许多倭船,那就要啃一块硬骨头,也许会啃不动?或者时间不够?
想来想去,总有一点不踏实。
也许是平生第一次在海上飘的缘故?又或者全都是一厢情愿?他不愿多费心思,只是悠悠呼了口气。
林明国一直陪着,这时却看出一点端倪,笑道:
“朱学士啊,这习惯陆地的人,到了海上就是这感觉,总觉得什么不踏实,等习惯就好了……”
嗯嗯,
朱墨也只好安慰自己。
……
终于,
子时到了。
风势大幅减弱,但涌流却是汩汩地向北而行,力道越来越大。陈祖德自率右队,朱墨、林明国率左队,当即并肩而行。
这一路真是超乎预料,从七里屿到历港水道口的捣杵山,全程二十多里,乘着涌流却快得很,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回想从葫芦山南下,一路逆风,那可是航行了整整一夜的。
朱墨顿感海上的情形实在变幻莫测,若没有好的水师将领,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就算是被人打死了,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此时,他站在船头,遥遥望着黑乎乎的捣杵山,清冷的月光洒下,浑然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感。此时已将近丑时,航道上早已没有船只。倭寇的巡逻小船却还在远处游弋,只是几个很小的黑点,若非有月光,且仔细辨认,是很难看见的。
这时,海面上一片寂静,寂静得有些超乎寻常……
朱墨忽然脑中闪过一道光,顿时明白那种不踏实感究竟是什么了!
那就是眼前这种情况——
没有动静!
根本不知道倭寇主力有没有离港?
到底俞大猷有没有到岱山,有没有佯攻?倭寇怎么判断的?此时是否出港……这些都完全是懵的!如果此时就暴力进入历港航道,万一倭寇主力还在,那怎么办?岂不是送死吗?
“林参将,你怎么看?”
朱墨有点心虚,却还是强忍不流露出来,一副指挥若定的样子。
林明国也有点拿不准,因为按照经验,倭寇每次主力出寨,动静都会很大,火把照得半天通红。但此时已十分接近港埠了,却看不到一丝动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