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落到某太子的口袋里。
这是此前得来的经验之谈,除了足轻之外,包括武士在内,没人会傻到真把白银带回家。
在明国将自己所得的白银用来购物,到家之后再卖掉,那就等于净赚了两三倍的利润。
而且完全无需上税,这是经过德川大将军同意的,大将军本人每次也会派人前来采购。
初到明国都城,倭军大名与将领的直观感觉就是繁华,无比的繁华!
京师的繁华程度不下大阪的十倍,也就是相当于十座大阪城攒成一堆了,这还是保守估计。
到崇祯十六年春季,根据顺天府尹侯峒曾的统计,京城的在册人口已经达到三百二十五万。
在册是指有本地户口的人,算上周边以及外地及外国来的流动人口,可能突破四百万大关!
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京城的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招工机会多,薪资待遇好。
使得周边地区的青壮劳力几乎都放弃了种田,把家里的地租出去,进城来务工赚钱。
再就是周边城池里有钱的富绅也愿意搬到京城来,或者在京城里置地购房。
京城这里歌舞升平、声色犬马,外地自然也有,但档次就有明显的差距了。
贪图享受又不差钱的土豪,在看过各种总汇的表演之后,也愿意在这里常驻。
北廷管理的八隅之地,考试的学子与来镀金的二代们,本着或学或玩的想法,也会住在京城。
那些外地的商贾想要偷师学艺,就得派家中脑子活泛的子嗣到京城里生活。
这些土二代住进来个把月之后,别的或许没学好,逗小姐姐真是手到擒来……
只有购买房产达到一定金额,或者在工厂做工达到一定年限,再或者得到了朝廷或某太子的嘉奖,才会得到京城户口。
很多穷人都在典房或租房,短期内是没机会得到户口的,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就都算是流动人口了。
京城人口暴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官兵,特别是东宫卫队的家属在口碑营销之后,纷纷搬进城里。
东宫卫队上下不论军衔高低,一律自动获得京城户口。
对于这点,当初朝廷里不少人都是有异议的。
某太子就说了一个解释,便堵住了众人的嘴。
那就是东宫卫队的忠诚度自然无须质疑,最重要的是,东宫卫队属于某太子的私兵。
粮饷完全由某太子来出,某太子自然不会亏待这些嫡系人马。
这便意味着京城可以一下子多出数万身份可靠且收入稳定的人家,还有甚子比这更重要的呢?
由于都居住在固定的小区,便于收发消息,一旦城内有事,放假在家的卫队成员立刻可以集结待命。
换作平时,这些人的收入不都是用来消费的么?
这就等于某太子用自己兜里的钱,来刺激京城消费,促进京城发展。
某些傻子还不打算买账,那就是真傻了!
东宫卫队编有十四个旅,规模约七万人。
这背后就是七万户家庭,一家按五口人计算,那就是三十五万人,实际要远多于此。
在征求过猛如虎、虎大威、李成栋、高杰、刘光祚等人的意见之后,各部将领自然愿意将麾下将士的家眷从老家迁来的。
京城物价倒是不低,但单就米价一项,便比西北低不少。
当兵吃皇粮可是旱涝保收的差事,比较之后,搬到京城肯定是更加划算。
迁来家眷之后,来自外地的将士们才更愿意拱卫京城,这才真正实现了保家卫国!
现在北廷的情况就跟北宋差不多,后者的都城是没有天险保护,不得不在开封周边部署大量兵马。
某太子这边则是有天险,但多半守不住,于是乎也走了老赵家的路子……
这些兵马在战时就是抵挡辫子进攻的力量,在平时,连同其家眷,那就是莫大的消费群体。
此番又取得了锦州大捷,凯旋之后,《京师日报》与《帝国日报》都开始大吹特吹。
但战果是实打实的,已经得到了朝廷的确认,没人再跳出来质疑锦州大捷的真实性了。
相信在胜利消息传到南都之后,那边的《南都日报》与《大明日报》也会印刷特刊来庆祝的,顺便再大赚一笔……
获胜之后顺利回到自己的老窝,大吃大喝是必须的,这下总算是有酒了,诸将都是一醉方休的节奏。
太子爷亲征便能干掉六千万狗鞑子,还有照片为证,伴驾参战的将士们也亲口证明。
百姓们闻讯之后,自然是高兴到无以复加,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鞭炮烟花一起上。
当天两款报纸合计售出约五十万份,还有不下十万份的外地订单。
对某太子来说,自己带兵打了胜仗,还能让自己的姑姑与姑父两口子赚点钱,这就很和睦了。
不过第二天的朝会上,某太子也提醒群臣要提高警惕,现在还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距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
因为今番“锦州大捷”,仅仅是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大明算是战果颇丰的一方。
而锦州仍旧处于被东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