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武术界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授艺不真传。
在一个有传承的武馆中,只有经过多年考核,得到师傅认可的两名入室弟子,才能够学习师门的真传。
而其他的那些个外门弟子,则都只能学一点皮毛。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但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十分愚蠢。
一代只真传两人,谁又能保证,这得到真传的两人,又不会遇到意外,成功将传承延续下去呢?
在很多知名的拳法中,都有不少古老的招式遗失,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会的人太少了吗?
当然,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规矩,简直就是迂腐。
但在民国时期,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觉悟。
倒也不是说他们有多傻,感觉不到这个规矩似乎有些不太好。
只是因为,他们当初在拜师的时候,都是对师门发过毒誓的,从师父身上学来的功夫,一生只真传两人!
民国时期的人,还是比较注重誓言的,如果不是必要的话,一般不会打破。
要知道,陈识刚来到天津时,就给郑山傲露了一手功夫,让他惊为天人。
知道他想在这开武馆,最开始,郑山傲只提了一个要求。
我可以点头让你开武馆,一切事宜都由我来筹办。
但同时,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你得教真的,无论是入室弟子,还是外门弟子,都要一视同仁!
郑山傲的目的很简单,他想要解决现在天津的武馆都不教真的这个问题。
这是多年以来的老规矩,天津的师傅们都不敢破。
所以,就需要作为外地人的陈识来开这个头。
中国人都有种思维,叫枪打出头鸟。
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最开始,都会先观望一番,犹豫究竟要不要出手,僵持很久都没个结果。
但只要有一个人带头站出来,做了个表率,其他所有人,就都会毫不犹豫的跟着一起冲。
在天津,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都对这个一生只能真传两人的规矩感到不满。
但真正要提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
毕竟枪打出头鸟,大家都是自私的,谁也不想触这个霉头,鬼知道会不会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
但只要陈识答应了郑山傲的要求,在天津开武馆教真的。
其他人,便很快就会被带动起来,跟着一起改革。
到时候就算有什么问题,也只会影响到陈识。
毕竟,法不责众,武行那边就算有意见,也不可能有那个精力,来把每一间参加的武馆都罚一遍。
要找麻烦,也该找陈识这个出头鸟的麻烦!
不过,虽然郑山傲开出的条件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最终,陈识还是没有答应他。
倒也不是怕被人找麻烦,只是,他这一身功夫,都是家传的。
当初是跪在父亲跟前发过誓的,绝不随意将【咏春】外传,一生只收两个入室弟子。
津门这些老师傅不想主动打破规矩,陈识为什么就会愿意呢?
因此,即便知道会遇到许多磨难,但他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在津门扬名。
陈识都况且如此,唐书文自然也是一样的。
许宁拿出这么多钱要来拜师,唐书文若是只教点皮毛,别说是许宁了,他自己心里都过不去这一关。
但要说教真的…
他虽然没有成功在津门开办武馆,但也是有过两个入室弟子的。
还要再传授许宁真传,那就是违背他当初发下的誓言了。
可…
说到这里,唐书文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儿。
当初他骄傲自大,不顾诸多亲朋的劝阻,一意孤行,带着年轻的妻子来到天津,想要闯出一片天地。
可结果,非但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唐书文的腿还被打断了,无法做工,成了家里的累赘。
可即便如此,妻子也从未想过要抛弃他,从一而终,任劳任怨的照顾他…
这些年来,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她一个妇人家,整日出去抛头露面,到处找活干,不知吃了多少苦。
如今,自己还要为了一个所谓的誓言,去遵守那可笑的规矩,让家人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吗?
我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唐书文紧闭双眼,深吸一口气,一拍桌子站起。
“你想学什么?我都可以教你!”
“时间你来定,我随时奉陪!”
………
按理来说,对于许宁这种国术初学者来讲,同时学习两门高深的拳法,是极为不理智的决定。
正所谓兵贵精而不贵多,习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专精一门武学,能够得到的成果,是要比同时修炼好几本武学要好得多的。
不过,唐书文所学的【游身八卦掌】,是三大内家拳之一。
想要成为一名国术宗师,对于这门武学,就算不要求精通,也是一定要对其有所了解的。
毕竟,影响比武胜负的,可不只是你对自身所学有多精通。
对敌人的武功有多少了解?
也是影响胜负的一大因素,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并且,八卦门独有的奇门兵器,“子午鸳鸯钺”。
在对上津门这些擅使大刀的老前辈时,也要比【咏春】的八斩刀好用的多。
许宁的任务,是要将天津十九家全部踢一遍。
难度并不低于陈识在电影中,最后的那一场巷战,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毕竟,许宁要做的事,是把整个天津武行的脸都丢在地上踩。
面对这种情况,谁管你是不是个小辈?
暗地里各种使绊子就不说了,踢馆的时候,指不定还要把多老资历的前辈都请出来对付他。
这种局面,就算是身为咏春大师的陈识,也很难说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应对。
而许宁只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