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手感如何都不知道。
相比那些出生在锦绣堆中的贵女王孙——包括她自己,生来只需衣来伸口,饭来张口,每日吟吟诗,谈谈玄,便可过快活洒意人生。
这些人也没有做别的,只不过是,托生在了好人家而已。
而那些付出无数血泪的所谓“贱籍兵贯”,三尺微命换回的,到头不足一尺锦。
簪缨觉得不该是这样的。
“不仅是为了小舅舅。”
她的目光润泽如珠,“我亦想为浴血的军士出一份力。”
说完,她咬唇,很懂得何时当进取何时应示弱的尺度,声音软乎下来,“求你了,好不好?”
卫觎静默了好半晌。
“问过杜掌柜没有?”
簪缨目光一亮,“问过了,杜伯伯说凭我做主。”
“可曾想过,你疏离唐氏太多年,唐氏并不尽在你掌握。你决意与军阀牵连,底下不看好的,怕风险的,利益受损的话事人不会少,都会闹出头生乱子。”
卫觎的话说到这里,已不像拒绝,更像一次考校。
簪缨点头,“想过。”
当年阿母要与卫皇后定儿女亲时,便有唐氏的二把手担心皇家侵吞唐氏产业,遗留后患,后来他们说服不了阿母,便做出联手请辞的戏码。
那还是在阿母全盛掌权的时候,簪缨听杜掌柜说,当时阿母压伏了几人,放过了几人,又与几位手段狠硬的掌柜掰了掰腕子,割出一部分产业许他们离开唐氏,自立门户,这才稳住局面。
“不是有句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吗?”簪缨回应得有条不紊,“我想过了,这些年我在宫中,形同虚设,杜掌柜在外,费尽心力维持住唐氏这样大的家业不散,那些各自为政的掌柜,吃进自家嘴里收进自家腰包的,尽够了。能收的,我去收回来,不听话的,我尽量换掉。交锋难免,但这是我这边的事务,竟陵王只管放心,绝不会误了军镇供应的。”
卫觎不理她的玩笑话,神色越发肃然,再问:“打仗胜负难料,不怕血本无归?”
他落睫轻道:“赌输了,唐家五代累积的家业,就都没了。”
簪缨理所当然道:“我说过我信小舅舅啊。”
言罢她觉此语不严谨,连忙补了一句:“我不是给小舅舅压力的意思,你只管在前方杀阵便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唐氏给你做后盾呢。”
说完,她仍觉得哪里不大对劲,颦眉想了想,忙道:“当然,也不是觉得小舅舅会打输的意思哦!”
卫觎喉咙间闷出一声笑。
簪缨见他有松动的迹象,微松一口气,等着他回答。
卫觎却语气莫名地问了她一句话。
“掷出半数家产,买我卫觎的命,自己不要点什么?”
簪缨轻怔,心道是了,小舅舅那样傲气的一人,要他这般接受一个小辈的助资,心里必是别扭的。
好在她事先虑到此节,乖巧笑应:“自然不是白出钱,率贷便算十分之一,待小舅舅北伐功成,州郡安平富庶了,再还与唐氏,好不好呢?”
卫觎望着那张巧笑倩兮的容颜。
到了这时,她还在想着给他铺台阶。
北朝早已有官家找民间富商出资助军的先例,谓之借商钱,利息多在十分二、三,在战争频仍的年代,利息甚可高达四成。而那边也并不是商人出钱后等着收利就罢休,往往军商勾结,豪绅仗着自身背后有军队的照应,横行不忌,凌霸百姓。
卫觎当然知晓唐氏不会如此。
他只是心疼这傻女娘,认准了谁,便掏心窝子地对谁好,一点都不懂给自己藏私。
簪缨眼尖,一下子发现了小舅舅眉眼和软得不像话,愈发十拿九稳,趁热打铁道:“小舅舅快应了吧!你首肯了,余下的事都交给杜伯伯与徐先生去商谈。我们之间可不说公事。”
卫觎修长的指节微微蜷曲。
他不知这女子是想了多久才攒出今日这些话,但最后那一句话,真是又稳又准地栽进了他心窝里。
不谈公事,那么能谈的是何事?
无心之言最动心。
“沈阶教你的?”
“什么?”簪缨听着凉恻恻的问声,茫然了一下,莫名其妙。
“他是谋士,却也做不得我的主……小舅舅是不是对他有何意见?”
这已是簪缨第二次从小舅舅口中听到沈阶的名字。
卫觎却又不语了。
明明方才已要成了的……簪缨不得其解地蹙起眉尖,她也并非钱多人傻,非要上赶着求人花销,只是深知小舅舅背负的重担与不易,又亲眼见过军眷的情形,觉得理所当为罢了。
看来,她只好使出自己的杀手锏了。
簪缨唤道:“大哥哥,你到底答不答应?”
说着上前扯他衣袖。
卫觎是何等身手,腰膂轻提便敛身立起,避开那只胡闹魔爪。“莫闹,身上有土。”
这却不是假话。南北两朝军府中,最难得的都是以一当百的陷阵骑兵,而南人犹弱。骑兵最快提升武力的方式,便是找强手面对面交锋。
所以只要卫觎在校场,高台上宽大舒适的主将胡床永远是空的,他永远都亲自下场与部下练战教习。胡人再猛勇,凶不过卫觎,所以只要这些主将能在他手里多走几招,将来对上硬茬子,便能多几分胜机。尉将们挨次上阵,尚有歇息空闲,卫觎却是气不容喘,一个接一个地调/教,唯有如此 ,才能将时间利用到极致,北府悍勇之师,便是如此年复一年训练出来的。
是今日午后听到亲兵上禀,说簪缨要找徐寔,还说都是一样的,卫觎才意识到簪缨当真有正事要说。
他与徐寔,又岂能一样,是以来不及换洗,匆匆出营回城。
簪缨见他闪避,仿佛突然悟出了制胜他的法宝,顽皮心起,起身故意往卫觎身前凑,“那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