翾楚道:“可是我们爱护动物,这些小动物,有朝一日修练成仙,恐怕有的就会为祸人间呀!”
吕洞宾笑道:“道书中载述的成千上万的仙真事迹,无论其面貌、神迹怎样神异离奇,但普遍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高尚德行,遂至感通上真下降,度升天界。在这里,神仙不仅是修道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人性亦完善到极点。”
翾楚心想好吧,神仙要想代表神仙的典范,还真是不容易呀!
钟离权笑道:“至下皇时物种更少了,为大贫。此后,物种难以足万,为极下贫。天地为人之父母,此父母贫极,则人子亦大贫,结果天地人皆悉被伤,为虚空贫家。早在两千年前,道教就提出了尊重生命、强调保护物种的思想,这是道教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一大思想贡献。”
吕洞宾笑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元始天王欢乐经》说:保护万物,应简朴自己的居室。廉洁克己,应远离酒色。保养形神,应常行仁德。安乐众生,应减少畋渔。放赎生命,应克制饮食。”
翾楚说:“俗谚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说的是什么?”
吕洞宾笑道:“师徒关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了文化血脉相连的重要途径。”
翾楚:“师父,您知道吗?同一老师门下的弟子其实有不同的等级?”
吕洞宾笑道:“哈哈哈,下面将要谈一谈弟子究竟有哪些分类。”
翾楚说:“有俗家和出家之分?”
吕洞宾笑道:“第一种,学道弟子,学道弟子又称皈依弟子。简称学生,是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学生,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可以跟师父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机缘,师父不收费的情况。学道弟子对外不可说教导他的人是他的师父,只能说是老师。师父对学道弟子只有“教”的义务,没有其他义务和责任。”
翾楚说:“入门弟子是什么情况?”
吕洞宾笑道:“入门弟子,入门弟子,从字面上解释的话,过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内室,“入门弟子”就是进了大院之门,成为了这个门派的成员(门徒),但不是可以随便进入“内室”。入门弟子不同于学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师,需要遵守本门规矩。师父对于入门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赋,有一定经济基础,态度、心态要好,还得有悟性,愿为本门做出贡献等等。往往入门弟子是从学道弟子中产生的,也有的是经由中间人引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师父自己看中并主动收徒的。”
翾楚说:“好像还有入室弟子,和入门有啥区别呢?”
吕洞宾笑道:“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众多入门弟子当中得到师父的青睐、认可而进入“内室”,获得师父不传其他弟子的绝招、秘诀,将来可成为师父的嫡传弟子即传承人。
钟离权笑道:“嫡传弟子,嫡传弟子一般也叫“亲传弟子”,就是师父亲自手把手教出来的传承人。还有关门弟子。关门弟子,指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此后则收山,不再收直传弟子了,而由徒弟去收徒孙——再传弟子。一般地,关门弟子是老师最钟爱的弟子,因此在众弟子中地位特殊。”
翾楚说:“我不知道我上辈子干什么的,生死轮回之后,还能做师父的徒弟,很感动……”
吕洞宾笑道:“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当我们蓦然回首,惊觉时光不再,熟悉的面孔已逝,不得不令我们再次慨叹生命之短暂。众所周知,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道教爱生、贵生,对待生死问题,既有从精神上的超脱,也有葆养人身机体的养生修习法门。南华真人庄子齐同生死、鼓盆而歌,是超越生老病死的洒脱;陶弘景祖师年逾八十、犹有壮容,是力行炼形养生的成果。”
翾楚说:“如今,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我们自己的步调似乎也被带着奔走,单独的个人不经意间被淹没在社会竞逐的巨大洪流中,为了名利金钱而奔命、迷途难返。然而,富贵不能久长,辉煌亦将暗淡,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也终入渔樵的笑谈之中。道教的祖师千百年前已将此点参透,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向世人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吕洞宾笑道:“张伯端祖师说得更加具体明了: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钟离权笑道:“人生短短百年,若要重外而轻内、重利而轻生,终使得原本局促的寿命提前夭亡,这当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在道家的生死观中,其尊重生命之自然本来,提倡的是终其天年而不夭。但终其天年而不夭又绝非道教对待生死的终点,道教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认为,可以通过人主动的修道养生来益寿延年,乃至长生久视。经书言,人身难得,正法难遇,是以道教特别看重今生今世之修行,正如张伯端祖师所言,“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以此难得的人生机缘,虔心向道,访求明师,精进修行,超升成真。到此,生死已了,超出轮回,享万龄之寿。”
吕洞宾道:“古诗中有言,“金鳌头上蓬莱殿,唯有人间炼骨人”“笙歌暂向花间尽,便是人间一万年”。但远离红尘、虔心修道并非易事。有向道之心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