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又来天灾?
“现在水势如何?”安临的脸色一下子凝重起来,“可有农田冲毁?云州府呢?”
云州府与临芳离得太近了,还是容易积水的盆地,如果临芳有洪灾危险,云州府那不是更危险了?不止如此,云州府分流下的还有渠县。
“云州府倒是还没有洪灾的迹象,云州府山地多,降雨只持续一天,澜江也没有穿过云州府,而是从云州府西面绕了下来,现在云州府与临芳中间的农田有出现被涨水泛江淹没的迹象。”
听倪惊澜这么说,安临心里有了点数,让人召集重臣立刻来开临时会议应对这个洪灾,自己则是在重臣们到来之前抽空打开模拟器看了一眼临芳以及附近的情况。
哪怕她天天都会巡视一遍国土,但是洪灾这种天灾不比旱灾,有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长的观察周期,大部分洪灾都是来得很突然的,可能昨天看还是好好的,今天就毫无征兆地来了,好在现在发现得也不算迟,来得及反应。
重臣来到议事房后也很快讨论起应对政策,该运送多少钱粮,如何避免澜江上游的水势冲毁下游的农田等。
分流这个办法是最多人附议的一个方案。
临芳虽然在澜江的入水口,地势低平,但是同样也临着一座山,以这座山为分界线,西面是大片还没开荒的荒地,挖一条新的河道,借助这座山的山势来分流,是最合适的一个法子。
“那就先用这个法子,正好也可以工赈。”安临拍板决定,随即问,“众爱卿谁去治水赈灾?”
她的目光在在场的重臣里看了一圈,能被她作为重臣叫到这里的臣子总不至于还要推诿,很快就有人主动站出来自请带队赈灾了,安临是想挑一个比较沉稳的武官去的,就不考虑文臣的了,防洪救灾是个体力活,还是选个比较耐造的比较好。但是她看了一圈,好像最合适的就是亭瞳了,文武都合适。
“那就……”安临心中决定下来,正打算下旨,浅才忽然开口说,“陛下,臣请赈灾。”
“浅才?”安临意外。
“臣出身临芳,对临芳以及附近城镇都十分熟悉,臣认为臣适合做这个赈灾的人。”杨盛没有什么拐弯抹角,俯身拜道,长身玉立,身如寒松。
安临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杨盛的头顶。
文治倒是有增加,已经从90增加到94了,但是原本30的武力值,大概是因为比较疏于锻炼,常年伏案处理公文,已经掉到了25,能有25打底估计还是因为他的老师注重君子六艺,有射御这两项打底,等时间久了年纪大了,说不定就跟纪尚书一样掉到5了。
但是浅才行这样郑重的礼时,一般就是很想去、有点请求的意思了,而且担心家乡想要回家乡防洪赈灾也确实是人之常情。
虽然安临向来都是“朕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你们(臣子)除了宠着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摊手.jpg]”,但实际上她也都挺宠着她的爱卿们的,所以最后安临还是同意了浅才作为钦差大臣前往临芳防洪救灾,然后让亭瞳来负责调度赈灾的钱粮和士兵,另一个户部侍郎翁高卓则是负责沟通云州府、丘山府、渠州、照州等地官府组织人手就近协助洪水,出人出粮,此外还点了几个武官带兵与浅才一起去参与修建防洪工事。
这么一通安排下来,朝廷机关运作起来,第二日就从琼安抽调好了储备粮给浅才带着出发了。
而在临芳,这场洪水却来得比预计的快多了。
前一日还是淹没了上头临河的一些农田,第二日,穿过临芳的澜江,水位线就上涨把水则(测量水位的碑石)淹没过去,只留下一个顶了。
到了第三天,暴雨倒是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但是也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雨,原本的一些小溪流也演变成了洪水,稻田里养的鱼被冲下来了很多。
临芳县令擦了一把汗,“沙袋填了多少了?”
“三百多袋。”县丞头上的汗不比县令的少,连帽子都顾不上带了,身上的衣服都是湿的,被雨淋的,县城里的地面上积起来的雨水都有小腿肚高了,他上午就是在组织临芳百姓和官兵排水。
“有多少算多少,都先填上,把河岸填高!”县令大声说。
实际上县令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心里安慰,澜江直接从临芳穿过,要把所有穿过临芳的河道河岸都增补高,区区三百多袋沙袋有什么用?这次临芳的情况变得太快了,县令能做的就只有尽量保全百姓,让居住在澜江附近的百姓都先从澜江附近搬离,然后尽快安排青壮筑堤。
过了一会儿,一个传信的衙役匆匆跑来了,面上难得出现了喜色,“大人!朝廷治灾的钦差到了!”
“这么快?”县令面上也是一喜,“快快快,快去迎接!”
“不过,治灾的队伍来到临芳后没有停留,继续往澜江上游去了,就让我给大人您传个信,让您尽快带城中百姓撤离,到榆拦山那一块去扎营,城中的物资能弄出去的也都尽量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