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学霸的算力系统> 第250章 林远的嘹亮口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0章 林远的嘹亮口号(1 / 2)

第250章 林远的嘹亮口号

林远提出的算法税概念,其意义已经远超他本次在外卖领域的创业成功。

这个理念很快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因为这些年来,众人心头总是萦绕着一团阴云技术到底如何发展,技术的发展难道就一定是有利的吗。

在早先的年月,“技术的进步”被奉为金科玉律。

技术的进步被视为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技术被镌刻上了犹如宗教狂热般的圣洁光辉。谁要是对此有所怀疑,就仿佛是从封建社会走出来的顽固不化的遗老遗少。

这种观点最重要的论据,就是:技术会提高生产力,进而同样的人力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然后空余出来的人力可以转而投入其它领域,进而带来其它领域的繁荣。

在工业科技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套逻辑毫无问题,因为彼时的工业产能尚处于不足,需要大量的人手投入生产。

可是产能不会无限制扩张,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总得找到人来买。

于是,产能过剩就到来了。

工业产能过剩之后,空余出来的人力就只能转而投入第三产业。

但第三产业的核心是服务业,那服务业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是服务于人呗,总不可能去服务机器吧。

第三产业合理的占比是一个复杂极了的问题,暂且不做讨论,先回过头去看下“产能过剩”这个话题。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科技的发展推动导致的,产能过剩把大量的人赶进第三产业之后却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广义上的产能过剩是指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能过剩,可是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终究会意识到一个惨痛的事实——产能过剩会蔓延到第三产业。

假如林远不对他鼓捣出来的“ai管理者”算法加以控制的话,那就会在餐饮领域催生出大量中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这些连锁餐饮企业将凭着更加高效的运转效率对中小餐饮商家实现大量替代。

于是作为第三产业的餐饮业就会丢失大量的工作岗位,因为运转效率提高了嘛,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服务员了。

然后再搭配眼下越来越强大的ai科技以及智能硬件,这些中大型餐饮连锁企业还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

中小型餐饮商家是不可能建立统一的中央预制菜厨房的,这里的预制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制菜,而是指对菜品进行一些预处理,比如:提前清洗蔬菜并冷链速冻,事实上如今市面上卖的很多蔬菜都会经历冷链环节。再比如对火锅料的提前统一配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家本地特色的火锅店,其成本优势是肯定玩不过统一生产和调配的海底抄。

中小型餐饮商家不可能投入大量设备来实现餐饮生产过程的尽量自动化,但是连锁餐饮企业可以实现,因为他们有量。只要有量,就不怕前期的设备大资产投入,因为早晚能通过走量来摊薄成本。

于是我们就能在将来看到这一幕。

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个或者数个大型中央厨房,其内部的自动流水线上,蔬菜和肉类按照ai估算出的本市当天餐饮消耗量进行预加工。

红烧肉需要的肉块被提前切好和腌制,并且其尺寸还可以通过引入光学识别系统精确控制形状到毫米级别,甚至连肉块的重量都可以提供一个可控的偏差范围,比如:每块红烧肉的重量在10g+1g。

涮火锅用的肥羊卷和肥牛卷可以被当天鲜活产出,也就是从活羊活牛到肉卷可在当天完成。至于蔬菜之类自然也可以当天从地里摘出来,当天被送往各处饭店,并且在先进产线的助力下,可以做到拆袋不用清洗就下锅。

如果无人机技术以及低空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那餐饮行业将可以玩的更骚。

比如:可以将大部分菜品的烹饪放到某处终端烹饪厨房。所谓的终端烹饪厨房,就是最终出餐的地方。

原本每个餐馆都需要配备的厨房,在统一烹饪之下,将可以大大缩减后厨的规模和人手。因为统一的终端烹饪厨房可以统一接单,然后再用无人机配送即可。

这不是说笑。事实上每个餐馆都配置一个厨房的关键,在于厨房设在它处的话,菜品的保温无法保证,但是无人机可以完美解决这一点。

设想一下,在一处大型商场的旁边,设立一个统一的烹饪厨房。用于负责该商场内大量餐馆的菜品烹饪。菜品做好后用无人机走专门的空中低空通道,用保温箱把菜品送到每一家餐馆。

不用担心菜品会同质化,在程序面前就不存在同质化,无非是多写一堆代码而已。

没错,只要烧菜的不是人就行了。一旦统一的烹饪中心厨房被建立,早晚就会是一排机械臂炒菜。

机器人不用只需要给电不需要付钱,那干嘛要雇佣人呢。

而且,机器人可以接受可怕的自定义定制。

一个人类厨师没法接受同一份餐品的辣度大范围可调节,他顶多能接受:微辣、中辣、重辣之类的。

两个陌生人之间关于辣度的定义是很迷糊的,而用了机器人之后,就可以提前给食客一份辣椒来锚定辣度。可以将辣度细分为110个等级,食客尝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