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仆役从外面走了进来。
“相爷,西苑传话,陛下召见廷议。”
徐阶闻言,当即目光一缩。
幕僚师爷赶忙说道:“相爷稍安勿躁,朝廷眼下是离不开相爷的,区区一个海瑞,就算他是要借机生事牵累相爷,也无关紧要。”
在说到朝廷离不开徐阶的时候。
这个幕僚的语气格外的重。
徐阶嗯了一声。
脸上亦是流露出一丝自傲。
就如同户部尚书,历来只能由北人担任一样。
内阁之中,也必须要有一个出身东南的人在。
而现如今,自己就是东南一地最合适的人物。
皇帝绝无可能这个时候因为一些小事,而将自己弄出内阁。
自己在这朝堂之上,可不光光是华亭徐。
还是东南徐!
想定之后,徐阶大袖一挥,眉头竖起。
“备轿!”
“老夫入宫!”同一时刻。
各方收到消息之后,也是纷纷坐上车轿,往西苑赶去。
严绍庭则是绕道,先去了内阁,搀扶着昏昏入睡的老严头上了软轿,方才跟着优哉游哉的往西苑赶去。
毕竟按照规矩来说。
他的官职还不足以直接去西苑参与廷议。
但如果是从内阁这边,依着随侍老严头的名头,就能参与每一次的廷议了。
这是潜规则。
虽然大伙都清楚,但也没人会对此置喙什么。
毕竟可能在内阁另外几位,以及能参与廷议的六部尚书看来,或许有朝一日他们也能做到老首辅那个份上,也能让家中子弟随侍内阁。
那这就成了他们日后的优势。
这个时候自然不会乱说什么。
毕竟朝廷这么多年下来,有多少事情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渐渐的变成了一桩桩必须要遵循的潜规则。
因为潜规则。
从来都是维护大家的利益和好处。
从文渊阁往西苑万寿宫去的路上。
老严头是坐着轿子。
而高拱和袁炜就没有这种优待了。
两人亦步亦趋,和严绍庭一起跟在轿子后面。
出了大内,到了太液池畔。
万寿宫已经出现在对面。
严绍庭笑着说道:“最近时值中秋将至,昌平那边在议论着,要办一场中秋宴,到时候二位阁老万望得空能过去一趟,品一品昌平中秋宴究竟如何。”
办中秋宴这种事情,如今算是昌平的一个特色了。
上元节要办灯会。
清明端午要办踏青会。
七夕也有乞巧节会。
反正是要是个日子,昌平现在都要办一次会。
口号当然是光明正大的,为了延续中原传统。
但实际上,其实就是为了借着这些种种不同的由头,多赚钱。
但是效果确实明显的。
毕竟昌平如今的名气算是打出去了,也成了京畿之地少有的名胜之地。
南来北往的人,到了京师总是要去一趟昌平。
至少也要尝一尝昌平的美食。
而因为某位皇子山长的存在。
最近就连京中的官绅人家,也时常会在得空的时候就去昌平露露脸。
袁炜笑着应下。
高拱却是哼哼着:“独你小子会做买卖,今年你们昌平都从老夫手里头赚去多少银子了?”
不等严绍庭开口应对。
袁炜已经是笑着说道:“高阁老手上的银子,就算是被赚去了,也是进了他们昌平百姓的口袋里,不妨事不妨事。”
高拱哼哼了两声,脸上却是带着笑容。
“若不是看他带着徐渭整日里捣鼓这些事情,是为了让百姓富裕起来,老夫何至于每次都闻听便去昌平!”
这纯纯就是闲聊。
袁炜瞧了一眼高拱的肚子,笑着道:“难道不是高阁老中意昌平的美食?”
被老袁戳穿,高拱也不气恼。
他板着脸说道:“老夫银子都了,多吃些东西难道还有错?”
袁炜当即说道:“那自然是没错的,您高阁老得要常常去昌平,到时候百姓们富足起来,高阁老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这是在说高拱是个大吃货呢。
高拱却是半点都不恼,反倒是跟着袁炜哈哈大笑了起来。
严绍庭却是顺势说道:“那这一次海瑞上疏弹劾自己,不知两位阁老以为,他又是否有错?”
随着此言一出。
高拱、袁炜两人立马收起笑声,侧目看向严绍庭。
高拱目光转动,却不说话。
依旧是袁炜开口道:“听闻昨日这个海瑞被润物弄去了昌平,他那道奏疏也是润物遣人送到圣前的……”
高拱这才语气幽幽道:“我看这件事,他严润物脱不了干系!”
严绍庭赶忙摆手道:“这事可是跟下官半点关系都没有啊!这个海瑞写的什么下官全然不知,昨日也不过是遵圣意见海瑞,他要上疏,下官也只好派人送来西苑罢了。”
高拱眯着双眼:“你当真不知?”
袁炜在一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