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 京都风云谲(1 / 3)

晚雾未散,皇后指尖的翡翠佛珠碾过黄册上的“甄嬛”二字,珠面映出阴刻的《心经》忽明忽暗。

她方才便听皇额娘说起——那甄嬛,长得活脱脱就...

不过,又何尝不是打压华妃嚣张气焰的神兵利器呢?哈哈哈哈。

差不多到时辰了,乌拉那拉宜修收敛起有些癫狂的神情,带着剪秋前往养心殿。

爱新觉罗胤禛正斜靠在椅子上,手里拿着明黄色封面、橘色折叠纸张的《记名秀女排单》,念着“嬛嬛一袅楚宫腰”。

“皇上,皇后娘娘求见。”

“让她进来吧。”

皇上顺手合上了名册放置一旁。

“嗻。”

“臣妾前来恭喜皇上,贺皇上又得佳人。”

皇后的嘴咧得很开,像是发自内心地为皇上高兴。

帝后二人客套了几个回合,终于进入正题:

“恕臣妾多嘴,皇上准备给甄氏什么位分呐?”

“给个贵人吧。”

皇后面对自己想拒绝的皇上的话,总是先肯定再否定。

说完“好,那就贵人吧”之后便搬出“满蒙联姻是旧俗”和“沈自山的官位可比甄远道要高”来使甄嬛仅被封了正六品常在。

给甄嬛的“莞”字封号,因“莞尔一笑”倒使帝后二人都开怀。

是“莞”不是“菀”,皇后用“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试探过了,便觉这甄氏不足为惧。

“另外还有个安氏,虽家世不显,但毓秀尊佛,便也封为常在吧。”

仿佛对安氏的名分并未过多在意,却又似早有思量。

---

皇后细声念诵新人封赏册子,声线宛若一股婉转的细流,却在殿中格外清晰:

"沈自山之女端庄持重,封贵人,居咸福宫;甄远道之女明艳慧敏,封莞常在,居承乾宫。"

一旁的记事太监正将谕旨勾画上册,皇后继续道:

“安比槐之女毓秀婉约,封常在,居永和宫。”

待都定好后,皇后挥手让记事太监将黄册拿去给华妃过目,嘴角似笑非笑:

“永和宫阖宫都空着,离景仁宫近,到时候就让安常在居永和宫东配殿吧,本宫也好时常照拂着她。”

---

这时,安陵容在京中的宅院里,正弯腰修剪庭中那株盛放的石榴花。

石榴花开得烈焰般红,一小片花瓣因轻风而摇落在她掌心。

她随手打开近日买到的愈伤膏的小瓶,微见色泽莹润,初闻有一股淡淡的药草清香,心下兴味至极。

正在她拿着小剪刀修枝时,一个微小的错手,银色剪刀划破了手指。

她微皱眉,却并未失措,将那愈伤膏薄薄敷在指尖。

奇异的是,指尖血珠渗入药膏后竟隐隐在她指尖凝出一抹淡淡的凤纹,像是一种暗示,也似一场不期而至的变局。

系统光屏倏地在她眼前闪过,悬浮在半空中,白色文字滚动:

【皇宫里宣旨的太监和教引姑姑还有两刻钟抵达安府。】

宣旨太监看见巍峨的“安府”牌匾,由早就候在门前的带着数个丫鬟仆从萧家舅舅引着,穿过山水回廊,走过垂花门,方至正院大堂,暗自心惊

——这八品县丞家为何在宫中有如此家底?想来这位安常在祖上是不简单的,或是有哪位位高权重的亲戚。

穿着月白绫交领襦配艾绿褶裙的安陵容携姨娘、萧家舅舅、白薇四人和一众丫鬟仆从,跪迎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松阳县丞安比槐女安陵容,着封为正六品常在,于九月十五日进内,钦此。”

“谢皇上隆恩。”

安陵容带着众人俯身,待听到“诸位请起”后方才起身。

“这位是宫中教导礼仪的芳芃姑姑。”

宣旨的太监介绍到左边面容沉静、约莫四十出头的宫服嬷嬷。

“姑姑安好。”安陵容已熟知京城礼仪,上前福身行礼。

“好伶俐的小主啊,不愧是山清水秀地儿出来的钟灵毓秀人儿。”

“公公过奖。”

“哪有。方才领着另一位教引姑姑去夏常在家,那可是看了好大的脸色。”

“奴婢芳芃参加安常在,小主吉祥。”

还没等芳芃姑姑的膝盖弯到小腿的一半,安陵容就赶紧将她扶了起来。

“姑姑德高年长、身份贵重,在教导礼仪期间不必行大礼。陵容虽被封常在,可一是晚辈,二为学生,怎敢受姑姑的礼呀。”

“小主客气。”

芳芃姑姑被实打实扶起后,脸上的笑纹更深了。

“公公辛苦了,这时正热,请公公喝杯茶水再走吧?劳烦公公走这一趟。”

萧姨娘及时上前递过装着满满一袋银锞子的绣面荷包,姿态大方,语气亲和。

“诶哟,夫人好生客气,不妨事不妨事。”

宣旨太监颠了颠这银袋子,听得里面叮当作响的美妙声音,便多说道:

“这芳芃姑姑入宫年久,打从康熙爷时就教导着小主们的礼仪,平日里是跟着太后娘娘的,安小主可一定要好好地、多听姑姑的教导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