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上,并加以对比总结。
这些耗费大量燃料和白泥得出的数据又被转移到纸面上,变成准确的规律和推测出的原理——
刚到手的钢笔和墨水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不得不说上万块的钢笔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写起字那叫一个顺畅。
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11月23日,也就是第二十八次神秘奖励到来之前,陈舟的制陶工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成功烧制出了一批真正的中大型陶器!
之所以要用批而不是个,是因为那一窑总共装了三个六十厘米高的陶罐,全部烧制成功了,无一破损,更无开裂。
这代表他持续不断的思考、总结、改进,终于由量变引发质变。
从贴吧老哥只言片语的教诲起步,经过漫长的实践,实现了制陶工艺的初步完善。
这一窑陶器烧制前的轮制塑形工作、塑形后的阴干工作、最后进窑的烧制工作全部符合陈舟总结推测出的正确工序。
就连最难掌握的窑内温度,他都根据焰光的变化作出了合理的判断。
自和泥这最初的步骤到陶器出窑,完全没有失误,这才烧出了三个完整的,没变形也没开裂的陶罐。
这三个较大的,器型较为优美的陶罐意味着陈舟以后再也不缺储存水的器皿了。
也代表着他以后可以自行烧制餐具、盆、洗脸盆等生活中需要的容器,不需要外界支援也能自给自足。
同时,他还可以烧制一些用于捕捉八爪鱼的小罐子给自己的餐桌再添一些新菜——看赶海视频的时候,他曾了解过这种颇具巧思的捕章鱼工具。
捉章鱼的小罐子比拳头小一圈,开口非常窄小,上面打了孔,用绳子穿成一串沉入海底。
章鱼喜欢钻洞穴,见到小罐子后总爱往里钻,待渔民一扯绳子,它们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罐子,就被拽上去当食材了。
除小陶罐子外,陈舟心心念念的“陶烟囱”也有了着落。
只要能烧制出一批合格的陶烟囱,厨房内炉灶的排烟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火墙以及计划要搭建的壁炉也有了可行性。
还有从船上带下来的那个压水井,陈舟之所以一直没动手挖井,除了不知道水源所在,怕挖了好几天白费力气外,另一个顾虑便是没有往下放的井管。
没有井管的井基本抽不出适合饮用的水,里面必定会掺杂大量泥沙杂质,影响口感不说,还有可能堵塞压水井。
而且成功制陶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从日常生活所需的餐饮器皿、到瓶、香炉这样的装饰品,再到盆、鱼缸等器具,再到陶制塑像、陶制玩具这样的工艺品、陶砖陶瓦、腌菜坛子、酒坛子之类实用品。
一项能够掌握,且渐渐熟练的技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实在太多。
也难怪陈舟取出三个陶罐后高兴得一口气灌了半瓶酒,激动地拎起鱼竿跑到河边钓了一下午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