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如期而至,带来洋洋洒洒的降水后,又赶着阴云缓缓离去了。
只在远山肩头的雾霭间留下一道淡淡彩虹,横跨森林,美轮美奂。
室外活动再不受限制,皮蓑衣涂上了一层海豹油,结束了它的工作。
掉了皮的大檐帽表面班驳,单薄的皮革几乎能用手抠破,这个出了不少力的“老伙计”被陈舟放在了木箱中,他决定自己用草编织几个草帽,用以实现“帽子自由”。
……
窑洞内的建设仍在继续。
天气越来越炎热,为了保存食材,厨房中冰窖的优先级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扩展储藏室,开辟小鼠养殖房亦很重要——小猫越长越大,越来越淘气,也愈发难以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经常跳到鼠圈和试毒鼠们的“公寓楼”顶窥探它们的生活。
……
10月10日,陈舟收获了一支钢笔和一小瓶墨水,同时垒砌在木石墙中切割的石磨终于完成,他总算能把小麦磨成面粉了。
当然,石磨目前只是初具“圆形”,还需要他继续加工调整。
不过那与最困难的切割石块比,根本算不得麻烦。
为了尽早吃上面饼或是疙瘩汤,陈舟加班加点,在10月18日完成了石磨,试用后效果很棒。
石磨研磨出的面粉虽不如现代面粉细腻,但对他来说已是难得的美味。
狠狠地吃了几顿面食后,陈舟又用石磨研磨了一些粗盐粒。
进入旱季后,没有雨水捣乱,他的晾盐场又能正常工作了,现在养的羊多,耗盐量也大,要是光靠上个旱季晾晒的盐,着实撑不了太久。
……
解决了石磨的问题,窑洞中的空间更加紧张。
土砻、脚踏碓、石磨都不是小体积的器械,又怕风吹日晒雨淋,放在厨房中,使本就不富裕的空间雪上加霜。
陈舟本想先研究制陶,想到陶器烧制成功后还要腾出地方放盆盆罐罐,还是先扩展窑洞吧,顺便将摆在日程内许久的冰窖挖成。
定下计划后,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十六次神秘奖励送至的日子。
十月二十五,他带着来福前往沙滩,整理木石墙,拿走了新切出来的两个“钢镐头”,查看了此次奖励。
跨过一周年这道无形的门槛后,生活渐渐步入正轨,除了生活质量和现代人相差甚远外,要说特别大的困难,还真没有。
在这种前提下,送到岛上的奖励给陈舟带来的帮助也越来越小,哪怕奖励本身并不差,甚至还算不错。
第二十六次奖励是经典的床上四件套,包括被套、被罩、两个枕套和床单。
四件套的大小与双人床标准相符,使用了银灰色的不倒绒,用料非常扎实,看得出也不是便宜货色。
奈何窑洞还没安装好天板——这本是陈舟计划在雨季完成的工作,不想突然冒出一本藤编工艺大全,导致他抓到了一群羊,彻底打乱了计划。
没有天板的窑洞经常犯老毛病,从上往下掉土,这种环境,什么好家具也干净不了。
尽管陈舟很想换上四件套,美美地享受现代布料的柔软与温暖,但他却不能换,只能把四件套塞进木箱中,待天板安装好,室内干净后再铺到床上。
……
不使用炸药,哪怕有更加耐用的钢镐,扩展窑洞的速度依旧快不起来。
一周的时间,陈舟只开拓了六平方米左右的空间。
速度之所以这么慢,一方面因为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陈舟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
庄稼、宠物、学习、畜牧还有不时发生的小事件总是会消耗大量时间,每天真正能用来挖掘砂石,开拓窑洞的时间大约只有五六个小时。
能抽出这五六个小时,还得说陈舟是个相当能吃苦耐劳的人,要是换成非洲黑哥们或是印度三哥,这六平方米没一两个月都干不完。
……
六平方米虽然不大,摆放三台加工粮食的器械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还能再塞两个木架子,用于存放杂物。
连日挖掘,陈舟对这种枯燥的工作多少也觉得厌烦。
自10月25日后,他便投入到制陶工作去了。
制陶对他来说,是颇具创造性,且极为新奇的工作。
捏好的粗坯,放入烧陶窑中,经火焰烧制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可能完好无损。
这个过程与开盲盒有几分相似。
而未知总是令人憧憬和好奇的,尤其是这种没有危险的未知。
……
贴吧老哥在他的“烧制陶瓷攻略”里提到过,烧制陶瓷是一项古老而复杂的工艺,对于不熟悉这项工艺的人来说,最快的掌握方式就是多多实践,熟能生巧。
在制造陶器的过程中,陈舟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他最先发现,自己塑造陶泥的过程太慢,于是便自制了一个手摇拉坯机,辅助他将陶泥塑造成壶形或瓶型。
紧接着,他又切割铁木,制造了几把形制不同的修坯刀,用于勾勒陶器的细节——
之前手捏的陶器大多留下了指纹,且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让他这个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