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变色油墨
翟远捧在手里的这张光盘,尺码大概在12英寸。
即便在将来普及以后,它的主要作用也并非家用,而是流行于日韩、港澳台等地区的卡拉ok等场所。
也有少数富哥会拿来收藏,因为激光盘的清晰度较高,而且不会因为接触式读取出现影像变差的问题,受到一部分发烧友的钟爱。
但这肯定不是翟远想要的光盘。
“光盘尺寸缩小,就意味着存储模拟视频的容量变差,如果从12英寸缩小到6英寸,存储容量至少缩水80%,这也是cd只能应用在音乐唱片上的原因。”
松本雄在与翟远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逐渐清楚了他的诉求,专业的词汇一个个蹦出来。
包括不限于什么音频层、画幅层、多通道、比特率、扇区轨道、稀土材料……等等。
“老板,不是我不给你翻译,他说的太专业,有的东西我自己都听不懂。”关伟明满脸苦色。
“没关系,不怪你。”翟远表示理解,然后很认真的问他:“我现在能让他们退钱回东洋吗?”
翟远是真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太过于想当然,似乎挖几个技术员就能手搓一台光刻机出来。
谁能想到一张巴掌大的光盘,里面还有这么多高科技?
按松本雄的说法,如果新光盘想达到翟远想要的那种程度,就凭他们这点设备和人力,几乎不可能做到。
“从头开始慢慢聊吧,让美智子过来一趟,翻译沟通起来也方便。”
翟远用力搓了把脸,锤破退堂鼓,还是不打算放弃光盘这片红海。
几个人出去简单吃了个饭,等西协美智子赶到工厂,翟远把三个东洋仔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讨新光盘制作的可行性。
虽然自己不是技术人员,但可以从光盘的基础部分开始了解,尽可能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
这一了解就是近十个小时。
翟远和三个东洋仔,在两名翻译的交流沟通下,大概清楚了目前这种激光光盘的运作方式。
先这样再这样最后这样……
好吧,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人家大厂那么多人才,几年十几年的研发,怎么可能轻易弄清楚。
但也并非毫无收获。
从这次商讨的过程里,翟远这个血外行还真提出来一条实用建议。
三个字,做减法。
他打个噙着眼泪的哈欠,拿起自己刚才记录的一份稿纸,说:“首先我不需要那么多音轨和声道。音轨最多只要三条,英文、中文和日文完全足够。声道只保留一个立体声,左右单声道都不要。”
目前一张激光光盘99条音轨,翟远不理解但大为震撼。
东洋仔将他的建议记录下来。
翟远接着说:“第二,叠加图形不要。”
这个功能就是所谓的软字幕,目前的光盘里提供四个可选字幕的子通道,但翟远决定在刻录前,就在原视频里加入中英双语的硬字幕,直接去掉这个功能节省空间。
“第三,章节编码不要,光盘放进机器直接播放就好,那些预留给序言、絮、预告片和导演访问的数据轨道全部去掉。”
“第四,目前帧率每秒29帧,但我觉得22到24帧足够,提升的那一点分辨率在目前大部分电视机里都没有区别。”
“第五,比特率可以降低,牺牲一部分画面读取速度,光盘放进去黑屏十几秒钟很正常……”
翟远逐条提出建议。
三个东洋仔听得眉头紧皱,几次欲言又止。
等他全部讲完,已经是入夜时分。
东洋仔的记录本上,洋洋洒洒写了二三十条建议,全部是教他们如何阉割现有光盘的功能。
力求做到,光盘放进放映机里,直接简单粗暴的给画面,所有复杂选项统统没有。
广告词翟远都已经想好:某某牌vcd,为发烧……不是,为电影而生。
“这样一套流程搞下来,能不能提高光盘的存储容量?”翟远接过美智子端来的水杯润下嗓子,询问三个东洋仔。
松本雄问:“你想将光盘的尺码缩小到多少?”
翟远想了想,用手比划一下:“大概这么大,3.5英寸左右。”
这是后世光盘的平均大小。
松本雄闻言连连摇头:“不可能,从12英寸缩水到3.5英寸,现在的微细激光探针根本模拟不出来,我可以保证全世界都没有这个技术。”
光盘的放映原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激光在盘身上面灼烧出凹凸坑,用这些坑点记录视频信息。
但光盘尺寸越小,坑点就必须越密集,如果3.5英寸,那相互间的距离就得保持在纳米级范围内,即便在后世也很难实现,直到光存储技术的出现。
小林哲夫也补充道:“翟先生,即便你做出来3.5英寸的光盘,现有放映机的光驱系统也没办法支持。”
松本雄说:“如果尺码缩小在6英寸左右,结合你刚才删减的功能,我估计可以存储15到20分钟的视频片段。”
藤井让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个尺码的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