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247章 天灾人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7章 天灾人祸(1 / 4)

第247章 天灾人祸

“淅淅沥沥……”

绵绵细雨中,七里亭乡的百姓被衙门的兵卒叫到了晒场。

数百户人家的男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乌泱泱聚集在晒场中,却无一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看着前方台子上的十余名撑伞甲兵,为首之人则是身穿浅绿官袍的健壮官员。

远处,被雨打湿的旗帜上写着“徐州彭城县七里亭乡”。

“至尊有旨,今岁秋收加税九厘,今告四方,可有人不解?!”

官员站在雨伞下耀武扬威,雨中的百姓们闻言也不敢抱怨。

见状,官员满意点头:“等这场雨停下,各家各户立即收割粮食,本官届时会派兵前来收缴税粮!”

他话音落下,满意带着甲兵们前往不远处的马车,乘车离开了七里亭乡。

百姓们看着马车走远,直到彻底消失在雨幕中,这才抱怨起来。

“加税九厘,这得多交多少税粮啊?”

“不知道……”

“知道又能如何,反正到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让我们交杂税。”

“唉……交多少税,怎么交,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掌握算术,故此朝廷说加税,他们向来只知道掏钱免灾,哪里知道加几厘该是多少。

相比较他们,七里亭乡的几名耄老则是面面相觑,随后聚集到了乡内一所还算富庶的院子中。

“衙门说加税九厘,这税到底是算租,还是两税和杂税都算?”

“如果是都算,每亩地起码要多交二百来钱。”

“算下来,你我之家,要多交十几贯啊……”

“淮南大饥,我们河南也不好过,如今朝廷又要加税,怕不是……”

“交税倒还好说,可这细雨下了三日,汴河和泗水都漫出河道来了,倘若继续下去,恐怕颗粒无收。”

“到时候我们倒是有家底,可乡上和乡野的那些人家,又有几个有家底?”

“没错,如果他们遭了灾,到时候交不上税,恐怕会落草为寇,落难的还是我们。”

几名耆老相互交流着,眉宇间尽是忧愁。

唐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初期由于施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百姓负担还是比较轻的。

不过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和均田制开始崩溃,百姓负担渐渐加重。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在财政不济的情况下,唐廷又开始施行两税制,百姓负担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官污吏们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设置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杂税。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

正因如此,如七里亭乡这种地方,百姓起码要拿出收入的五成交给朝廷,只能说勉强苟活度日。

如今朝廷又要加税,加上老天似乎也不赏饭吃,几位颇有家资的耆老也不免担心起了时局。

“若是真的活不下去,为了避免有人铤而走险,我等还是得设些粥棚,派发些粮米才是。”

“是极是极……”

耆老们倒是清楚,百姓穷没事,可如果百姓没饭吃,那他们这些富户就要遭难了。

众人商议完毕,当即各自行礼散去,各回各家。

在他们回家的同时,刚刚离去的彭城官兵也在马车中聊了起来。

“王押衙,朝廷不是说加税三厘吗?怎么成九厘了?”

第一辆马车上,一名青壮官兵质问那官员,被称呼王押衙的官员闻言轻嗤。

“庞大郎,你还是太年轻了。”

“这朝廷三厘税,是肯定要征收的。”

“只是朝廷吃饱了,我们难道就不吃?”

“即便我们不吃,牙将们和州官们难道不吃?”

“这九厘税啊,三厘弟兄们分了,六厘交给牙将和州官们。”

“州官、牙将们吃饱了,才能安全把三厘交给朝廷啊。”

王押衙说着,同时对众人道:

“我好不容易抢来这七里亭乡的差事,你们可不要说漏嘴。”

“这七里亭乡有四百多户百姓,起码能加税得到八百多贯。”

“这八百贯有七成交给牙将和州官,剩下的二百多贯就弟兄们十几人一起分了。”

“这具体分下来,弟兄们每人都能得到半年军饷,这来钱可比吃饷快多了!”

王押衙目光扫视众人,众人纷纷点头,其中两名年长的牙兵开口道:

“怎么能平分呢?”

“对啊,如果不是王押衙带我们来,我们哪里能有这机会。”

“依我看啊,弟兄们每人拿十贯就行,剩下的交给王押衙为大伙打点。”

“没错没错……”

车厢内附和声不断,那王押衙也十分受用。

整个车厢里,唯有那庞大郎惴惴不安,其余人都十分高兴。

见状,王押衙也安抚道:“庞大郎,你刚刚加入银刀军,不知道我们的规矩也正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