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230章 乱象徒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0章 乱象徒生(1 / 4)

第230章 乱象徒生

“若是无事,各自退下吧。”

都护府正堂内,随着刘继隆将各类事情交代清楚,眼见众人没有其它想法,他也示意众人可以离去了。

“末将下官告退……”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之后依次离去。

秋收结束后,军饷、俸禄还需发放,高进达等人也十分忙碌。

待众人离去,刘继隆目光这才看向了未曾离去的李商隐。

“义山兄有事要与我说?”

刘继隆询问着李商隐,李商隐也毫不遮掩的作揖道:“小半年的学习,也算了解了陇右的不少制度与政策,因此有了些心得。”

“但说无妨。”刘继隆颔首示意,李商隐也开口评论起了刘继隆在陇右所制定的制度。

对陇右而言,整套制度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陇右没有那么多势力,加上刘继隆驱逐的对象是吐蕃人,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的收归所有土地来均分。

这套制度对陇右的发展极好,可若是要向外发展,那就有不少问题了。

“眼下节帅即将收复陇右全境,不知收复全境后,意欲何为?”

李商隐试探开口,刘继隆听后沉吟道:“至尊迟迟不立储君,而今又老迈,日后恐有祸事。”

“当下之事,理应积蓄钱粮,兴修水利,迁入人口,保境安民。”

他自然不可能暴露其野心,因此他还是老一套的说法。

“若只是保境安民,何须让两万余学子懂文识字,熟知文章呢?”

李商隐摇头反问,同时说道;“这两万余学子修学,每年耗费不下十万贯。”

“换做旁人,宁愿将十万贯自己挥霍,也不愿意用于境内少年修学。”

“六七年后,这两万余学子若是毕业,节帅难不成要让他们回乡务农吗?”

“可若是不误农,而将他们招募用以各州县治理,那恐怕足够治理数百万百姓。”

他话音落下,刘继隆也明白李商隐看出了他的心思,但他依旧不承认,而是开口道:

“我牧奴出身,昔年在河西时,张使君曾与我说过,懂文识字是庶族和名门才能供养的事情,与布衣毫无关系。”

“我当时便说过,我想让天下的孩童都有书读,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垄断知识。”

“当时张使君说这不可能做到,而我说……总得有人去试试。”

“如今来看,我虽然不能让所有孩童读书,但陇右十岁以上少年必然有书读。”

“待他们长成,凭借懂文识字的技能,自然能凭借一技之长谋生。”

刘继隆说罢,李商隐不信道:“您会将他们放出去?”

“若是他们想,我自然会。”刘继隆笑着点头。

李商隐与他对视,二人目光碰撞,最后还是李商隐忍不住道:

“下官虽然不知道节帅具体是怎么想的,但以此二万余读书人,足够运转一国。”

他此言并非说刘继隆可以凭借这些人取代大唐,而是说刘继隆有了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河朔三镇没有的。

哪怕河朔三镇拥兵数十万,辖民数百万,可他们却没有自立之能,而刘继隆有。

唐廷只要能好好探查陇右实力,其中有识之士者,必然将其视为大患。

只是可惜,刘继隆的手段和提防,使得唐廷对陇右的了解还浮于表面,例如曾经的李商隐。

在他们看来,陇右拥兵不足二万,辖民不过二十余万。

如此实力的藩镇虽少,却也算不得什么。

只要皇帝有决心,官员有手段,也并非镇压不了陇右。

当然,这是唐廷看来的,而对于了解陇右潜力的李商隐而言。

陇右足够和唐廷打一场持久战,哪怕陇右的结局好不了,但唐廷也必然要自食恶果。

“朝廷视我等为仇寇,依义山兄所见,朝廷对我陇右是何等态度?”

刘继隆没有回答李商隐的话,而是岔开话题,询问起了朝廷对陇右的态度。

对此,李商隐没有隐瞒,而是直接道:“势弱则安抚,势强则剿灭。”

“说得好!”刘继隆笑着点头,并不因为其这么说而难堪。

不过叫好过后,他又继续询问道:“若朝廷势强,试图围剿陇右,义山觉得又会如何?”

二人的话题渐渐大胆了些,因此李商隐也不得不沉思盘算了起来。

唐廷的财政,李商隐虽然不知具体,却也能猜出大概,毕竟昔日他也与令狐楚谈及过这些问题。

唐廷要是想剿灭陇右,以当下的财政情况是万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围剿陇右前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财政,而增加财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搜刮百姓。

问题在于,朝廷对百姓的搜刮盘剥已经不浅,从关中到山东,从河东到江南……不说饿殍遍野,却也能称得上遍地饥民。

短期加税,百姓们还能撑住,可若是长期加税,必然遍地起义。

想到这里,李商隐才缓缓开口道:

“朝廷若是想要剿灭陇右,必然会增税,而后向陇右四周增兵。”

“在下官看来,朝廷显然低估了节帅和陇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