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事情难为
“唏律律……”
“恭贺节帅凯旋而归!”
七月二十四日,随着刘继隆率军抵达河州抱罕县,马成特意在城门口迎接刘继隆他们,隔着老远便恭贺凯旋。
刘继隆没有下马,而是笑着催促道:“天热,早些上马,请我去你的州衙坐坐。”
“是!”马成笑呵呵应下,随后翻身上马,为刘继隆他们开道返回州衙。
队伍走入城内,城内街道两边都是欢迎大军凯旋的队伍。
“陇右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
喝彩声不断,许多女子见到有心仪的男子,也纷纷投出水果、野等庆贺的东西。
几年时间过去,抱罕县内大部分的百姓都已经从昔日被奴役的经历中走出来了。
他们极具生气,身上穿着得体的麻衣,头发也梳理干净,脸上不说红光满面,但至少是健康的。
这一切,都源于刘继隆将他们解放,并制定了极好的政策。
被迁徙到河州的山南、剑南等道百姓也不少,尽管语言不通,但随着学子们对官话的学习,双方也渐渐可以沟通了起来。
现在的陇右百姓,虽然还是以吐蕃话为第一语言,但官话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扩张。
在陇右担任官吏,最少要懂吐蕃语和官话,并看得懂吐蕃文字和楷书。
其中,楷书还分为繁体和简体,毕竟对于扫盲来说,简体更符合扫盲的要求,而繁体未免有些繁杂了。
正因如此,在陇右当官为将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多时,刘继隆带人来到了河州的州衙并入座主位。
马成坐在左首位,李骥坐在右首位,往下则是陈瑛、曹茂等人。
刘继隆目光看向马成,虽说他依旧满头黑发,可脸上却多了些沧桑。
曾经在第三伙里,马成是年纪最大的那个人。
刘继隆十七时,马成便已经四十岁了。
如今他二十三岁,马成也四十六岁了。
再过四年,马成便年过半百,因此刘继隆不免询问道:“怎么不见家中那几个娃娃?”
“三个娃娃都在读书,剩下五个在内院被照顾着呢。”马成笑呵呵开口。
他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但其中两男三女都是跟随刘继隆后生育的。
三个读书的男娃分别是二十岁、十七岁、十四岁,其中大郎就读临州的大学,二郎和三郎在河州的学堂就读。
马成的长子马懿在临州的大学就读,这件事刘继隆自然是知道的,因此他不免夸赞道:
“大郎在狄道学的不错,以后毕业了,能直接在军队里担任要职。”
“算算时间,再过一年,你家二郎与三郎便也毕业了,是准备去临州大学就读,还是另有安排?”
马成闻言笑着说道:“大郎学的东西我不懂,便不干涉了。”
“他与二郎和三郎说过,希望他们都去临州的大学学习,但二郎想担任直白,从直白做起。”
“三郎准备参军,但年纪太小了,我还是希望他去临州大学里学习学习。”
由于有保密条例,因此马懿并没有把在大学中学习的东西告诉自家人,但他也隐晦请两名弟弟去大学就读。
不过因为他说的不清不楚,两名弟弟也并不打算按照他推荐的方向前进,而是各有打算。
陇右的直白可以在年末考成后,一点点擢升,成为有品秩的官员。
兵卒也可以累积战功,以此实现擢升。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马成表现出了不干涉的态度。
对此,刘继隆也沉默片刻,随后才道:“陇右讲究公平,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走哪条路都能实现抱负。”
他在隐晦提醒马成不要开后门,而马成也表示了肯定。
“这是自然的,我还记得节帅您说过‘一帅无谋,挫丧万师’,我深以为然。”
“若是没那份本事,倒不如老老实实做个小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马成这般说着,而刘继隆也开口道:“李骥这几日会在河州驻扎,等待尚婢婢的回信后,约定时日出兵围剿论恐热。”
“这些精骑的后勤,还得指望你好好处理,且莫出了问题。”
“节帅放心!”马成保证的同时,不免询问道:
“剿灭论恐热,难道不是节帅亲自领兵吗?”
对此,刘继隆摇头道:“论恐热早已不是曾经的论恐热了。”
“他如今兵卒不过千,李骥与尚婢婢联手,足够将他剿灭。”
诸如论恐热这种曾经带给刘继隆巨大压力的对手,如今回过头来看,也不过如此罢了。
他不可能永远在一线作战,机会还是得留给下面的将领,让他们慢慢成长才是。
正因如此,从收复陇南开始,他就有意放手给诸将,而他通常都以旁观者的身份监军。
若是出现下面将领收拾不了的局面,他再出面收拾也不迟。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李骥:“李骥,有自信吗?”
“节帅放心,我必取论恐热首级献给节帅!”
李骥沉声作揖